![]()
深井之下,探头在弹簧卡具的护卫中平稳下沉。黑暗的管道壁被补光灯逐寸照亮——这是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尚绳义创新工作室的日常场景,也是一名省人大代表用技术创新守护城市供水命脉的生动写照。
在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草坪制水分公司维修工段的记录册上,“设备100%完好率”已保持多年。作为城市供水电气设备的“急诊医生”,工段长尚绳义带领团队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奔赴抢修现场。
城市供水的“守护者”
1970年出生的尚绳义,身上带着“70后”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特质。面对维修电工岗位的繁琐任务与重大责任,“技术过硬”成为他对自己的首要要求。
为此,他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反复绘制复杂电路图,分析线路优缺点,预判潜在故障。长期积累使他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更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一级建造师(机电安装专业)执业资格。“我们负责的是太原市公共供水电气设备的维修与维护,这关系到整座城市的‘生命线’。”尚绳义说。他所带领的维修工段作为应急抢险队伍,始终确保管辖范围内所有电气设备保持100%完好。
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作为省级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尚绳义持续推进技术革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深井探测卡盘,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深井深度达一二百米,检查井壁管时,未加装卡盘的探头容易与管壁碰撞损坏镜头,且自带光线不足,导致影像资料模糊。”尚绳义解释道。
针对这三个痛点,团队研发了带弹簧的卡盘——弹簧使探头居中防撞,外加防撞条保护设备,同时加装照明装置提升画面清晰度。“从研发到产品成型,实际用时并不长。只要方案确定,很快就能做出成品。”尚绳义坦言,“关键在于思路的创新。”
同样的创新思维也体现在拉闸杆的改进上。夜间抢修时光线不足,操作人员寻找闸扣位置往往需要半小时。尚绳义在拉闸杆钩子下方加装照明设备后,操作时间缩短至五六分钟。
安全生产的创新管理
在管理方面,尚绳义同样勇于创新。他组织编写的“22333”安全生产模式和“1、2、3”安全生产践行法则,在生产实践中成效显著。
这些管理模式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零违章、零缺陷”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全段职工团结奋进,先后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我们企业的创新不在于研究高精尖技术,而在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尚绳义表示,“关键在于是否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只要努力探索,总能找到出路。”
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2019年荣获“时代新人”及“晋阳工匠”称号,2020年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再获山西省劳动模范殊荣。这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尚绳义不断超越自我的奋斗历程。
自2022年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牢记代表的使命与责任。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通过参加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培训,尚绳义对此有了更深体会。
为了克服履职中的“本领恐慌”,尚绳义重点学习了《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尚绳义履职工作的真切体会。
通过参加下基层、进社区系列活动,他多次深入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亲贤社区和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长江社区,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
针对长江社区居民反映的杨家峪整村搬迁过渡费问题,他与社区书记共同收集整理情况,层层反映、督促落实,最终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只有真正走进基层,才能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把代表职责履行到实处。”尚绳义说。他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自己的“履职清单”,用实干回应群众期盼。
如今,尚绳义依然奔走在维修现场和履职平台之间。深井探测仪上的精巧卡盘,社区里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共同构成他肩上的双重责任。“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履职大事,”尚绳义说,“这就是基层代表的担当。” 记者 梁耀华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