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米包装真不用这么“朴素”,它本该是个能跟着人走的“移动广告牌”:你提着去菜市场,邻居看到会问;你给朋友送袋米,对方拆的时候能记住;甚至放在家里米缸旁,来客一眼也能留意到。想做到这点,不用搞多复杂的设计,抓住3个小策略就行。
先说说怎么让大米包装“第一眼就被记住”。很多人买米时,扫一眼货架也就3秒钟,要是文字密密麻麻、颜色没特点,根本留不下印象。不如把“关键信息”放大再放大——比如你家是五常稻花香,就把“五常稻花香”这五个字做得比别的字大两倍,用暖乎乎的稻黄色做底色,再添一根简单的稻穗线条,不用画满整个袋子,就角落印一小簇,反而更醒目。我之前帮妈妈买米,就记住了一款包装:它在袋身侧面印了个小小的“月牙标”,说是代表新米的收割时间,后来去朋友家看到同款,一眼就认出来了。还有个小细节,别在包装上堆太多形容词,什么“生态种植”“口感软糯”,不如直接印个小图标——比如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旁边画个笑脸,简单直白,比文字好记多了。
再聊聊“实用性”,这才是让人愿意“提着走”的关键。谁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买10斤米,提着手勒得疼,走到半路还得换手;或者拆包装时没撕好,米撒了一地。其实这些小麻烦,改改包装就能解决,还能顺便成了“亮点”。比如把提手换成宽一点的棉绳,或者能折叠的硬塑料提手,提着去买菜、送邻居都不费劲,别人看到会忍不住问“你这米袋在哪买的,看着就结实”。还有开口设计,之前我买过一款米袋,自带一个小密封夹,撕开易撕口后,剩下的米能封得严严实实,不会受潮,每次做饭拿米都觉得方便,后来同事来我家借米,看到这个设计就说“我下次也买这个牌子”。另外,容量也可以“贴地气”点,现在小家庭多,5斤装比10斤装更受欢迎,包装上还能印个小刻度——“1人食=1杯米”,新手做饭也不用瞎琢磨,这种贴心的小设计,比花里胡哨的图案更能打动人。
最后一点,给包装加个“小彩蛋”,让人愿意聊、愿意分享。别觉得“移动广告牌”只能靠看,要是能让用户主动跟别人说,传播力才强。比如在包装背面印个小互动:“你家煮米饭会先泡多久?”下面留一小块空白让用户写,或者印个超简单的食谱,比如“番茄饭:米+番茄+一勺盐,按下煮饭键就行”,不用长篇大论,就三句话,看完就能学。还有二维码,别只印“扫码关注公众号”,不如弄成“扫码看稻田直播”,用户扫码能看到大米怎么种、怎么收割的,觉得放心,还会跟朋友说“我买的这个米能看直播。
其实让大米包装当“移动广告牌”,真不用花大价钱搞复杂设计。核心就是站在买米人的角度想:她们选米时想快速找到好的,提米时想不费劲,用米时想方便,要是能满足这些,再加点让人愿意聊的小细节,自然会有人记住、愿意带着走——毕竟,一个好用、好记、还贴心的米袋,比超市里的海报、手机上的广告,更能让人记住这个牌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