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大余张附近办事儿。
大余张那里距离颍河很近,部分农田就在颍河边上。
按理说,这些地方的地势极容易排水,不会造成积涝现象。
可是,这些地块上的秋庄稼,依然不同程度受灾,且灾情不轻。
![]()
因为从农村走出来好几十年了,对农作物不甚了解,所以,对于地势较高,雨天不会积水,或者紧邻河道,排水及时的那些地块还会遭灾,不甚了解其情由。
就同尚在乡下的家人说了这个话题。他们说:“天天下雨,不见晴天,没有光合作用,庄稼就长不好。”
是哦,我咋把光合作用这茬给忘记了呢?
想着地势较高,且排水及时的颍河边上的这些地块,玉米和豆子几近绝收,感叹不已。
在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
10月22日上午,去建安区长村张办事。
走的是南外环,从长村张许榆路口往南走,一路上看到不少田地里的积水还没消退。
![]()
下车再看,黄豆大概率是绝收了。部分豆秆干了,豆荚却是空的。
有的豆秆发黄,而豆秆上的豆荚,已然干瘪发霉,显然是没有了果实的饱满。
纵观地里这些豆子的现状,即便没有绝收,地里尚有积水,也无法下地收割。
玉米应该也绝收了。不少玉米长在水里,玉米秆也没有干,秆上的玉米,或者玉米穗很小,或者干脆就没有玉米穗。
即便结了玉米穗,不少玉米都发霉了。
另外,若是地里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去,不能及时收秋和翻耕土地,必将影响冬小麦的种植——一场连阴雨,影响两季粮!
今年的连阴雨天气,似乎并不只是影响了河南许昌这一个地区。
在近一个月中,笔者多次刷到山东、安徽等地网友发的视频。在视频中,不少内容大致相同:庄稼泡在水里,收割成为难题。
为这些视频所配的台词,也大致一样:老天爷,**省(本省)的雨够了,下到**(邻近省)省吧。
这些台词,虽是戏谑之语,却也道尽了当地人民盼云开雾散、迎明媚阳光的急切心情。
看了安徽、山东两地网友发的视频,和笔者眼见的景象极为相似。
若是属实的话,至少可以确定:在山东和安徽部分地区,因连阴雨而影响秋庄稼成长、乃至于因遭受天灾而致秋粮减产,并可影响秋播。
根据搜索得来的数据显示:安徽多地自9月起出现持续阴雨,例如阜阳从9月6日开始遭遇罕见连阴雨。10月17日淮河以北北部出现大雨到暴雨
这场持续降雨,导致上述地区秋收作物收获受阻。另外,持续降雨还对秋收秋种造成不利影响。
![]()
而在山东,9月以来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位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1位。10月16、17日,该省再次出现大范围较强降雨,鲁南地区(如菏泽、济宁)雨量较大。
持续降雨,致使农田过湿比例高(10月18日监测达81.2%),农机下田困难,导致玉米、花生等作物集中收割困难,部分出现发霉、发芽现象。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从10月下旬开始,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相继迎来晴好天气,因此,“农业部门给出的建议是: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已成熟的作物,并采取通风存储、烘干等措施,防止谷物发芽霉变;同时及时排涝散墒,为接下来的秋播工作做好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