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渤海证券财富管理)
![]()
全文1272字 预计阅读需9分钟
![]()
前段时间A股培育钻石板块持续走强,多只概念股持续走强,成为震荡市中的一抹亮色,相关个股轮番飙涨,板块热度居高不下。这不仅是题材炒作,更是一次对产业未来的集体投票:培育钻石,正从首饰盒走向芯片厂,从情感消费走向科技刚需。
资金疯狂涌入的背后,是一场由政策引爆、科技驱动的价值重估——曾经的“平价珠宝”,如今正以“工业牙齿”的身份,站上高端制造的舞台中央。
现在和大家
一起来详细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解读!
培育钻石是通过人工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下合成的钻石,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和光学效果与天然钻石完全一致。以下是对培育钻石概念的详细解读:
科学定义:培育钻石是利用高温高压(HPHT)或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实验室模拟天然钻石生长环境合成的晶体。它属于真钻范畴,美国宝石研究院(GIA)规定培育钻石需标注“实验室培育”标识。
技术原理:高温高压法(HPHT)是模拟地下150公里处的地质环境,通过六面顶压机创造1300-1600℃高温和6GPa高压,将石墨原料转化为钻石晶体。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则是在低压真空反应室中,将甲烷与氢气混合气体通过微波等离子体激活,分解出的碳原子在钻石籽晶表面逐层沉积,形成钻石晶体。
发展历程:1955年,通用电气首次合成工业钻石;2010年,CVD技术突破,培育钻石透明度达到宝石级;2018年,De Beers推出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标志着行业转折点;近年来,中国培育钻石产量占全球80%,河南成为产业核心区。
以前大家总说稀土是中国对付美国的王牌,其实还有一张更狠的牌已经悄悄攥在咱们手里一“人造钻石”。过去美国还底气十足,觉得自己有半导体、光刻机,能跟中国的稀土掰手腕,可现在才发现,人造钻石直接戳中了他们最疼的地方。要是说稀土卡的是美国高科技的“腰”,那人造钻石掐的就是美国芯片的“脖子”。
千万别再把人造钻石当成只能镶在戒指上的首饰了,它早就是现代工业里缺不了的 “硬通货”,甚至被称作 “工业牙齿”。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军工领域,你根本找不出能完全替代它的东西 —— 硬度最高、耐磨度是普通刀具的几十倍,没有它,芯片生产线上的硅片切割、精密磨削都玩不转,更别说造导弹制导系统、激光武器这些高精尖装备了。
更关键的是,全球这玩意儿的供应,几乎被中国包圆了。拿数据说话:全球工业用的金刚石(人造钻石的核心形态),中国一家就占了 95% 的产量。单说河南一个省,就承包了全国 80% 的培育钻石产能,还有 90% 的工业金刚石产能;郑州的产业集群更厉害,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到下游应用,产业链覆盖度超 70%,形成了闭环。这可不是简单的 “产量多”,而是从技术到产能,中国都攥住了绝对优势。
不管是生产人造钻石的高压高温法(HPHT),还是更先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中国企业都玩得炉火纯青。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还搞出了 “弹性应变工程” 技术,能通过微加工改变金刚石的电子特性,甚至有望让它变成超导体 ,这可是下一代半导体的关键技术,等于咱们在未来芯片赛道上,提前占了个好位置。
对比稀土就能看出,人造钻石这张牌更致命。之前美国怕稀土被卡脖子,还能想着把本土的芒廷帕斯稀土矿重新开起来,可就算采出矿石,还得运到中国加工,加工完再卖回去,价格直接从每吨 300 美元涨到 2500 美元,就算加了 245% 的关税,美国自己产的还是比中国贵 40%。可人造钻石不一样,它不是天然矿产,靠的是技术和完整产业链堆出来的,美国想从头建一套?没个十年八年根本起不来,成本更是高到扛不住。
最让美国坐不住的是,人造钻石刚好卡在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芯片产业上。芯片制造的第一步,硅片得切割、得磨得特别光滑,这就离不开金刚石刀具 ,中国垄断了 95% 的工业金刚石产能,等于美国芯片厂要用的 “手术刀”,得看咱们的脸色。之前已经有消息说,美国部分芯片工厂因为金刚石刀具供应紧张,生产线都慢下来了,这还只是常规操作。
更要命的在后面:现在的硅基芯片快摸到性能天花板了,5G 基站、人工智能服务器、导弹制导系统,都需要更耐高温、更抗干扰的半导体材料,而金刚石刚好是最佳选择。它的热导率是硅的 20 倍,击穿电压是硅的 50 倍,用它做芯片基板,能把 GPU 的热点温度降 20 摄氏度,能耗直接少 40%。
美国不是没意识到这点,有个叫 Akash 的公司,靠钻石冷却技术拿了美国 CHIPS 法案 1820 万美元资助,可他们用的人造钻石原料,还得找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中国。反观咱们,中科院已经在实验室里实现了金刚石的 “深度弹性应变工程”,能改变它的带隙,甚至可能实现 “金属化”,为量子芯片、超导器件铺路,可美国在这方面,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探索,产业链更是一片空白。
这就意味着,未来谁掌握人造钻石技术,谁就掌握下一代芯片的主导权。美国最拿得出手的芯片产业,这回是真要被中国卡住脖子了。美国怕的不只是人造钻石这一种材料,而是中国在关键材料领域形成的 “垄断梯队”:稀土已经让他们头疼,人造钻石又补上了缺口,还直接瞄准了他们的核心优势产业。
说到底,中国手里的这些牌,不是凭空来的,是几十年在产业链上一点点攒出来的。美国之前总觉得有半导体、光刻机就高枕无忧,现在才明白,没有关键材料做基础,再先进的芯片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01从装饰到功能的应用的突破:
培育钻石的价值重构,核心在于其从装饰属性向功能属性的突破。
在5G、6G、AI与量子计算飞速发展的今天,芯片集成度持续飙升,热流密度随之剧增,散热问题成为制约芯片性能提升的“卡脖子”难题。
金刚石作为热导率远超铜和硅的理想散热材料,将在电子信息产业迎来确定性增长机遇。
近期,有公司培育出的156.47克拉人工培育钻石原石更是直接刷新了全球纪录,依托背后沉淀的单晶培育技术,针对性建设研发中心与生产线,将金刚石的导热优势转化为实际产品,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提供“钻石级”散热方案。
不仅如此,培育钻石所属的超硬材料在半导体、光学等高端制造领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认识到其战略价值,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决定对人造金刚石微粉、人造金刚石单晶等相关超硬材料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作为全球95%人造金刚石产能的掌控者,中国此次精准管制粒径≤50μm的人造金刚石微粉等关键物项,直接影响了美国半导体产业77%的原料供应。
02国内产业优势明显,但结构仍不均衡:
在政策博弈背后,全球培育钻石市场正经历着一定的市场压力。根据印度宝石和珠宝出口促进委员会(GJEPC)数据,8月份印度培育钻石毛坯进口额同比大幅下滑37.01%,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5.04%骤降至8.90%。这种断崖式下跌反映出上游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带来的连锁反应。
与培育钻石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然钻石市场展现出强劲韧性。8月单月数据显示,天然钻石毛坯进口额达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4.07%。
在全球培育钻石市场调整之际,我国培育钻石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河南柘城县作为“中国钻石之都”,已聚集了223家超硬材料企业,金刚石微粉年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90%以上,培育钻石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尽管中国在培育钻石毛坯制造领域全球领先,但产业链结构仍不均衡,大致体现为——毛坯生产在中国,加工溢价在印度,品牌定价在欧美,最终导致“中国造钻、全球分钱”的价值分配扭曲。
中国掌控全球60%-70%的培育钻石毛坯产能,但中游切割加工环节高度依赖印度——全球90%的裸钻加工集中于印度苏拉特。中国毛坯出口印度后,经切割溢价3-5倍,再经欧美品牌包装后终端售价可达毛坯成本的10-15倍。
03政策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更是投资的“导航仪”:
政策的影响会沿着产业链逐级传导,对不同环节的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机遇与挑战。
上游材料制造商:对于一些上游龙头企业,短期可能面临出口许可审批带来的流程调整,但长期看,政策将推动工业金刚石价格回升,同时也会促使企业主动提升产品等级,加速向高端化转型。
中游加工与检测:政策明确提出支持“培育钻石设计加工”,这为中国企业弥补产业链中游的短板提供了强力支持,此外,出口管制催生了巨大的检测需求,以区分工业级金刚石与培育钻石,这为相关检测仪器与技术市场带来了结构性机遇。
下游消费品牌:管制政策豁免了首饰用培育钻石,为下游品牌提供了稳定环境。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培育钻石市场渗透率仅5%,一旦被唤醒,后续增长空间相当可观。这有助于本土品牌积累势能,逐步走向全球。
对于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者而言,建议重点关注在半导体散热应用、大颗粒单晶制备等政策鼓励且技术壁垒高的领域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相关上市公司也有不少,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下,这里就不赘述了。同时,在政策推动下,检测仪器国产化、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将成为明确趋势。在细分领域具备独特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04结束语:
总的来说,此次出口管制政策是中国培育钻石乃至整个超硬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将行业的增长引擎从消费市场的价格战,转向了工业应用的技术突破与全产业链的价值提升。
编发| 李玫慧
复审| 邢艳
审核| 李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