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卉 冯雪立
在齐鲁大地的地质图谱上,寻找金刚石的旅程始于六十多年前那个百业待兴的年代。这不仅是一场与深埋地底秘密的对话,更是一代代地质人用青春、智慧与信念,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书写的地质报国传奇。
从“踏破铁鞋”和“火眼金睛”的探索,到“CT扫描”为大地做体检的现代科技,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的金刚石找矿工作,见证了我国金刚石找矿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辉煌历程,也映照出一段自力更生、改革攻坚、勇攀高峰的奋斗史。
国之所需:从“金鸡隐痛”到“红旗破晓”
山东的金刚石故事早有流传。明末《沂州府志》便有记载,郯城马陵山曾出土金刚石。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金鸡钻石”在此地被发掘,其命运却成为国人之痛——后被侵华日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这颗钻石的失落仿佛是当时国家积贫积弱、资源被觊觎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蓬勃展开,金刚石作为切削、钻探、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极端材料,需求迫切。然而,当时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当时我国尚不能从国际市场获得军工和航天方面所需的金刚石,“卡脖子”风险如鲠在喉,“为国家找到自己的金刚石”成为一项紧迫而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成了新中国地质人矢志不渝的心愿。
1957年3月,初春的寒风中,一支33人的队伍——地质部山东办事处沂沭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前身)在沂蒙大地上成立。靠一辆马车、几件行李和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老三件”,开启了金刚石找矿的开拓之路。同年7月,山东第一个金刚石砂矿选矿实验厂在郯城柳沟村建成投产,希望的火焰在简陋的工棚里点燃。
找矿之路,步履维艰。队员们风餐露宿,用双脚丈量沂蒙的千沟万壑。1960年冬,在蒙阴县邵家沟,队员们从大量砂样中首次发现两颗金刚石,虽重量仅分别为83.2毫克和8毫克,却如黑夜中的星火,点燃了这片土地蕴藏着的希望。
找到随河流搬运而来的砂矿只是第一步,找到孕育它的“母体”——深藏地下的金刚石原生矿,才是实现资源自给的核心目标。
当时,国内谁也没见过金刚石原生矿的母岩标本,找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转机发生在1964年11月,地质部在临沂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号金刚石专业会议”。会议带来了赴非洲考察获得的宝贵信息、金伯利岩标本和系统的找矿方法,如同在迷途中点亮了一盏航标灯。
1965年8月24日是载入中国地质史册的一天。
![]()
1965年8月,山东省地矿局七队在蒙阴县常马庄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结束了中国没有金刚石原生矿的历史。图为利岩的原201组部分人员
当天,在蒙阴县常马庄,队员们通过艰苦的重砂测量,从一颗异常的镁铝榴石顺藤摸瓜,最终在一条破碎带中,找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并将其命名为“红旗1号”。
![]()
山东省地矿局七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红旗”系列金伯利岩体在蒙阴地区接连被发现,彻底打破了“中国贫金刚石”的断言,实现了金刚石找矿重大突破,受到原地质部通令嘉奖,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创新引擎:从“师夷长技”到“自主突破”
“红旗”插上山顶的喜悦之后,是漫长的高原爬坡。随着浅部易找矿体陆续被发现,找矿工作一度陷入瓶颈。寻找新矿区,传统的“地质观察法”几乎失灵;向深部进军,更是大海捞针、盲人摸象。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契机。1985年,七队迎来了破局之举——与英国奇切斯特公司合作,组建了全国固体矿产领域第一支“中英合作队”。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合作,更是一次找矿理念的冲击。
![]()
中英双方地质专家在野外现场讨论金刚石找矿工作
英专家带来了全新的“古老地幔成因”学说:金刚石形成于数十亿年前的地幔深处,金伯利岩只是将其带到地表的“运载工具”。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国内此前认为金刚石是金伯利岩自身结晶的传统认知。合作期间,年轻的技术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电脑和先进的矿物分析技术,队伍里弥漫着“比学赶超”的浓烈氛围。
这次合作虽未直接找到新的大矿,却像一把钥匙,为七队推开了通往地质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大门。他们意识到,不能再“凭经验撞大运”,必须建立自己的科学预测体系。
消化、吸收、再创新。七队将国际合作所学与几十年积累的宝贵数据相结合,开启了自主科技攻关的征程。他们建立了国内领先的“金刚石指示矿物数据库”,构建了“浅部遥感-重砂-物化探”“深部重力-电测-三维预测”等综合方法模型。曾经难以识别的深部隐伏矿体,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新技术面前逐渐显露真容。
![]()
山东省地矿局七队编制完成国家行业标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金刚石》
以丰富的实践和扎实的科研为指引,2021年,七队主导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金刚石》。这部历时五年、历经16次修改的规范,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金刚石找矿从“学习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
薪火相传:从“初心如磐”到“淬火成钢”
六十年的征途上,山东地矿局七队在一次次的找矿实践中锤炼铸就了“地质报国、艰苦奋斗、协同创新、求实登攀”的精神,七队人以“红旗1号”为名,称之为金刚石找矿“红旗精神”,一代代接续发扬、薪火相继。
这座沂蒙大地树起的精神丰碑,构筑起七队人奋勇向前的精神脊梁,生动地体现在“老带新、传帮带”的日常实践中:
![]()
山东省沂南县东汶河中下游地区金刚石原生矿调查评价水系重砂淘洗
在野外勘探现场,老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如何精准观察岩性、如何规范编录信息,那句“我们敲下的每一块石头,都连着国家资源安全,马虎不得”的告诫,穿越时光,响彻耳畔。在深夜的办公室或实验室里,真理在思想的碰撞中越辩越明。老同志传递的,不仅是积攒一生的技术与经验,更是那份山野间磨砺出的坚韧,那份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那份对地质事业近乎本能的纯粹热爱。
如今,七队的人才梯队已呈现出清晰而富有活力的代际图谱:60后的资深专家退而不休,作为“智库”把握着战略方向与技术底线;70后的技术骨干运筹帷幄,成为项目攻坚与科研创新的中坚;80后、90后的工程师们已肩扛大梁,是驰骋于野外一线的绝对主力;00后的小将们正如新苗破土,在前辈的荫泽下汲取着养分,快速成长。
从1957年初创时的33人,到今天这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梯队。重大科研项目担纲、跨学科团队协作、工匠人才工作室……在这里,白发与青丝在图纸前交相辉映,传统经验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合,青年才俊在实战中淬火成钢。
续写华章:从“深部攻坚”到“战略新篇”
进入新时代,确保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需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七队而言,这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意味着需要直面一系列全新的、更深层次的挑战。
![]()
2010-2013年,在津巴布韦勘查评价了世界上第一个金刚石古砂,选获金刚石1000 万克拉以上
机遇与空间已在眼前展开。伴随国家“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号角,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质学的加速融合,“智慧找矿”的新范式正在形成。七队的视野与足迹,也随之实现了双重拓展:一方面,他们持续向地球深部求索——在蒙阴,勘探深度突破千米大关,证实了深部依然蕴藏着可观的资源潜力,为老矿区的生命延续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他们的目光越过齐鲁山河,投向全球。在安哥拉圈定阶地型砂矿6个,新发现金伯利岩体1个。更是在津巴布韦寻获了世界上第一个金刚石古砂矿,将山东地质找矿的技术标准与品牌信誉输出国门,实现了从“走出去”到“立得住”的跨越。
前景越是广阔,挑战也愈发严峻。深部找矿的成本与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要求地质勘查必须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全球矿业市场的风云变幻,更考验着队伍的全球视野与战略应变能力。
面对这份新时代的考卷,七队已然整装再出发。他们深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是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未来,这支队伍将以历久弥新的金刚石找矿“红旗精神”为引领,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为驱动,不仅要继续向地球深部、国内新区和新类型矿产发起挑战,更要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
在从“资源大国”迈向“资源强国”的征程中,这支队伍正努力以坚实的脚步,书写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地质报国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