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路董萌 见习记者 王浩
早上七点,晨训已经结束。宋江武校学生商佳笑说,这是她八年来每天的作息。
刚刚度过40周年校庆的这所武校,正在筹备第二届苏鲁豫皖四省演武大会。自1985年300元募集资金起步,宋江武校至今已成长为拥有1.2万名在校生的全国性武校。
承办演武大会做了哪些准备?其发展路径如何探究?近日,该校常务副校长樊奇陇、菏泽市青年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杜效华、教练李振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解码武校发展密码与承办演武大会背后的深意。
演武大会就绪:近2000选手齐聚,新场馆迎“大考”
“这次大会不仅是四省武术人的交流平台,也是对新场馆、办赛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樊奇陇介绍,即将启幕的四省演武大会,预计将有近2000名选手参赛,宋江武校也将以东道主身份派出近百人队伍,“既展现自己,也向其他省份的同仁学习”。
![]()
樊奇陇提到,此次大会的举办地——郓城会盟武术中心,是今年刚竣工的综合性场馆,可同时满足赛事、训练、住宿、餐饮需求,“这是第三次办赛,也是首次迎接跨省大型赛事”。
“苏鲁豫皖有很多武术之乡,拳种、技艺丰富,且共同点众多”樊奇陇说,大会的核心意义在于文化交流,“让不同门派分享武学心得,为武术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建校40年:从募捐办学到“文体旅”融合发展
谈及宋江武校的40年,樊奇陇最先提到的是两位老校长的“创业史”:“当年300元起家,跑遍几省找武术同仁募捐,有时一户只捐几块钱,一步步把武校撑起来。”
1994年“狗娃闹春”亮相春晚一炮而红,此后学校又相继参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开幕式演出,还涌现出众多全省乃至全国冠军。
樊奇陇介绍,学校的核心是“竞技武术”,目前,已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体系,每年向高校、部队、体育队输送大量人才;在此基础上,武校探索“武术+”路径:打造国家4A级景区水浒好汉城,让影视班毕业生参与文旅演出;尝试结合中医开发武术养生项目,“通过这些产业培育回哺教育,让竞技武术更稳健”。
![]()
同步成长:从“顶月练功”到奥运舞台
“7岁就来武校,是第一批学生;2008年带队参加过奥运会,这一辈子都和武校绑在一起了。”教练李振的经历,是宋江武校学子成长的缩影。
回忆早年习武时光,李振印象最深的是“顶月亮练功”:“老师教完动作,必须练到熟练才能休息,不然第二天学新动作会跟不上。”这种坚持让他从学生成长为教练,也让他明白“教比练更难”。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振的“带队经历”成了人生高光时刻:“提前一年多开始选拔、训练,负责‘地球奔跑’节目,世界瞩目,压力很大,但也很自豪——能代表武校、代表武术人来到奥运舞台。”
不止“练功夫”:因材施教,拓宽多元出路
“以前有人说‘孩子不听话就送宋江武校’,并不准确。我们不是只教功夫,而是文武兼修、因材施教。”杜效华从1972年开始习武,见证了武校每一步的发展,“当年练拳,只能在农村的河边、水坑里练,没有垫子,条件比现在苦多了”。
他介绍,改革开放后,武校从以传统武术为主,逐渐向竞技武术转型,如今已成为“全国武术学校百强之首”,累计参加上百场传统武术比赛,斩获五六百枚金牌。
“有些孩子对文化课没兴趣,但身体素质好,来武校后可以发挥长处,通过比赛培养兴趣,还能考大学、进部队。”杜效华说,武校的学生出路广泛,“有的成了体育老师,有的进了专业队,还有的在边防立功”。
如今,这所走过40年的武校,故事仍在继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