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中,丁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他的名气超过了许多中将,军事能力甚至能赶得上一些上将。
在1969年,丁盛担任了广州军区司令员,少将来主导大军区,这在当年是非常罕见的,从中也可看出中央对丁盛有多重视。
1971年后,许多四野出身的将领都受到了影响,但丁盛没事,毛主席还特意保护过他。后来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丁盛改到南京军区去担任司令员,依然负责大军区。这些经历,相当顺利。
然而到了1977年,丁盛命运却发生了巨大改变,被隔离审查了数年,后来重获自由也一度没得到很好的安置,还靠过老战友救济,这是为何呢?丁盛自己曾经感叹过原因:要是我没打那通电话,什么事都没有。
![]()
丁盛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将领,1913年出生于江西于都的他,早年并不突出,抗战后期只担任了旅级职务。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他就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1949年的衡宝战役,丁盛没有墨守上级原先的部署,看出敌人的薄弱之处后,率部“孤军深入”,重创了国军白崇禧部主力,让接下来的解放大业更为顺利。
此次冒险让他获得了“丁大胆”的美誉,真正扬名全军。1952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44军、45军合并为一个军,新的部队番号周总理各取了一个数字,是为54军。
至于军长人选,军委经过讨论确定由丁盛来担任,本来还在南昌学习的丁盛立即赶赴广州报到。
![]()
用了几个月时间磨合后,丁盛率领54军入朝参加金城战役,打出的成绩非常亮眼。在15天中,54军与敌大小战斗254次,毙、伤敌7662人。
金城战役是朝鲜战场最后一次大战,为的是让还想要打下去的李承晚集团能看清形势,包括54军在内的志愿军参战各部,用实力为停战谈判争取到了更多的筹码!
抗美援朝结束后,54军应邀还在异域生活了数年,一边防备美韩,一边帮助朝鲜战后重建,直到1958年才奉命回国驻防重庆,丁盛仍是该军军长。
在此期间,他率部立下过两次大功,一是入藏平叛,二是对印自卫反击战。
![]()
对印自卫反击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张国华18军为主,歼灭了印军两千多人,当时我国是不希望战事扩大,动用的部队不多,尽可能保持了克制。
没想到的是,印度不理会这种善意,依然持续在边境增兵。为了打痛对方,中央命54军军长丁盛组建“丁指”率部入藏,负责攻歼瓦弄之敌。
当时在瓦弄的印军有2000余人,54军顺利歼灭其1200余人,敌旅长被吓得乘坐飞机逃跑,残部进入密林展开大逃亡。
由于54军给印度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太大,印军很长一段时间搞军事演习时都把54军当成了假想敌。
![]()
瓦弄一战丁盛的威名响彻了国内外,后来升任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他的直属上级是四野老战友黄永胜。1969年黄永胜到中央任职,司令员的位置就空缺了出来。
当时广州军区有四个副司令员,其中资历最深的是詹才芳,他虽然只是中将,但红军时期就是军长,他的警卫员里有两个成了上将,许多旧部也正任要职,有人将他称为“首长的首长”。
而且詹才芳从1955年广州军区成立时就担任了副司令员,对军区内部的工作非常熟悉。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詹才芳都是接任司令员的极佳人选。
但毛主席却力排众议选择了丁盛接任,当时其他大军区平级干部多为55年的上将军衔,这样一对比,丁盛就更耀眼了。
![]()
1971年8月,毛主席已经有了预感,特意南巡军队的情况,途经广州时召见了丁盛,主席敲打说:你跟黄永胜关系那么亲密,如果他出了什么事,你该如何自处?
丁盛听后会意,开始与黄、林等老领导拉开距离。果然,没多久就出事了,黄永胜受到了影响,而丁盛却被毛主席保了下来。
1973年八大军区对调,丁盛到了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但是在这个新地方,他非常不适应,下面也有很多人不太听他指挥。
尴尬的是,那四个人中的张某还兼任着南京军区政委,一番拉拢之下,丁盛就跟那边关系变得亲近,与南京军区前任司令员许世友、叶帅等人有了小摩擦。
![]()
1976年8月,丁盛在舟山群岛去视察,返回广州的途中暂宿在了上海。本来他准备就休息一下,不通知当地的领导。但当时跟他关系比较好的廖汉生在上海治病,廖汉生委托他跟上海的领导打声招呼,重视一下病情。
丁盛没有多想,就给上海市委办公厅打了电话,当晚那四个人集团的骨干徐晶贤、马天水等人就登门拜访了丁盛。
本来双方就有一定的来往,丁盛见面后也没顾忌,把舟山的防卫情况告知,表示将来可能会打仗。另外,丁盛还说了一段非常敏感的话:
我从广州调到南京是只身上任,在南京很孤立。60军根本不听我的。这个军的几个师,就摆在无锡、苏州到上海一线,对上海是个大威胁,你们要有所准备!
![]()
要知道这是在1976年8月,时局已经非常紧张,丁盛的言论等于是火上浇油,徐晶贤、马天水等人当即上报,那四个人就下达指示让他们武装民兵,这在后来差点闹出大乱子。
那四个人被粉碎后,徐晶贤、马天水也被隔离审查,他们交代出丁盛到上海的经历,随即丁盛也被撤职接受审查。
1982年,组织给出结论,认为丁盛有错误,但不是很大,再加上战争年代的功劳,所以免于起诉。就让丁盛退出现役,以团级干部身份交由地方安置。
丁盛晚年就懊悔过:我要是不去打那通电话,别人也不会上门,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
后来丁盛长期在南昌生活,每个月只有少量的经济来源,过得比较困难。过了几年,他见许多老干部、老同志得到平反,便开始了为自己“讨要”说法的历程,在此期间倒是得到许多战友的接济,不少战友们还接他到各地游玩。
等丁盛年纪大了以后,他希望能回到广州跟女儿一起生活,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广州。但相关部门了解完他的特殊经历后,只能回复:不好处理,无能为力。
直到1995年,在总政的帮助下,丁盛终于回到广州军区,享受副师级待遇。1999年,丁盛去世,终年86岁。
丁盛曾为革命立过功,但也犯过错,这个错误让他付出很沉痛的代价,幸好组织在他晚年还是给予了照顾。这样的人生怎么说呢,一声叹息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