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地夏水氐道水 白马氐国武都郡一、賨人是陇南氐羌人和秦国政府签订并刻石后形成的族群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后追人曾祖父李武为巴郡桓公,说明陇西李氏氐人祖籍生活桓水,在白龙江
李特:成汉政权的奠基人,字玄体,祖为武都宕渠氐人。父恭,为东羌猎将。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氐人的望族。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在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东二里有祁山堡即今礼县)、略阳(宕昌县南阳)、扶风(侨置武都)、始平(天水市天水镇)、武都(陇南市成县)、阴平(陇南市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李特:成汉政权的奠基人,字玄体,祖为宕渠人。父恭,为东羌猎将。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氐人的望族。
追认的先祖
巴郡桓公
李武
李雄曾祖父
陇西襄王
李慕
李雄祖父
始祖
成都景王
李特
玄休
?-303
建初303-304(九)
李雄之父,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
賨人,虽没有列入当今的56个民族之中,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陇南市宕昌县南阳镇(秦时称宕渠县)的土溪城坝。《华阳国志》记载:“宕渠盖为故寅国,今有寅城、卢城。”秦灭义渠国置陇西郡羌道、氐道(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
賨[cóng]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yín)人、板楯蛮。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载:“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其人,口岁出钱四十,巴(地)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盘瓠之后裔的武溪蛮虽纳賨赋,却不称賨人”(汪玉祥《賨人与賨国》)。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
《华阳国志·巴志》周显王时,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仪城江州。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尽搏杀群虎,大呴而死。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要,王嫌其夷人;乃刻石为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雇死倓钱。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夷人安之。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
《华阳国志》记载:荆邯说述曰:“昔汤以七十里王天下,文王方百里臣诸侯。其次,汉祖败而复征,伤瘳复战,故能禽秦亡楚,以弱为强”。
二、賨人是陇南氐羌人,秦置陇西郡是因陇坻以西得名,“坻”氐之地也,秦人的祖地
- 《魏书》卷一百一 列传第八十九◎氐: 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国封拜。
- 陇西郡,秦汉至隋唐行政区划,秦汉时辖地范围较大,一度包括今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区,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汉时,天水(汉阳、陇南)脱离陇西郡。东汉末陇西郡治所迁到襄武邑即今陇西县。李白、李渊、李广均出自陇西狄道、成纪。
-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县不详,历史学者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21县,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 賨人,作为巴人族群的分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与华夏民族融合,至汉武帝时期,已完全融入汉人族群。氐族,据说发源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在不断东迁的过程中,分成两支,一支内迁至关中地区,一支迁至陇西-巴蜀地区。司马错从陇西灭巴蜀时迁陇西氐羌三万人于巴蜀。
![]()
网络素材
公元142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因其曾担任过巴郡江州令,所以巴人中的米巫(信徒)众多,尤以賨人最盛。公元194年,张道陵之孙张鲁继任天师位,割据汉中。以李虎为首的杜濩、朴胡、袁约等多个賨人氐羌人,投奔张鲁,并成为张鲁的核心军事力量。公元215年,张鲁降曹。曹操迁汉中居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李虎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賨人族群,被迁到了以氐人为主体的略阳郡居住,以抵御戎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入侵。
![]()
张鲁像
《汉书·地理志》记载羌水发源于今甘肃省宕昌县也称岷江、桓水、白龙江、姜(强)水、江水
《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上邽。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顺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
陇西郡之地,战国时属义渠国,后被秦国夺取。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见《水经·河水注》)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南)。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旧注应曰:有陇坻在其西也,案:《水经·河水注》引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西汉末的陇西郡下辖11个县:
1.狄道。战国时秦在狄人居地置狄道,为陇西郡治。治所即今甘肃省临洮县。《汉书·高后纪》:高后七年(前181年),“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即此地。东汉改为狄道县。唐宝应初废(地入吐蕃)。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为州。1913年复降为县。1928年改名临洮县。地当陇西襟要,三国蜀汉末姜维数次出此攻魏。
【白石山】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水经·河水注》:陇水“又西北历白石山下”。
2.上邽[guī]县。春秋时为邽戎地。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戎,置邽县,后改上邽县,属陇西郡。汉因之。治所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关山镇)。北魏避道武帝珪讳,改名上封。隋大业初复名上邽县。唐为秦州治,天宝末为吐蕃所占,大中时收复后改为镇。地当秦陇至关中孔道,汉、唐间迭为重镇。
3.安故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玉井乡(或说在三甲乡安下川村)。西晋初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兼置安故郡。后废。《水经·河水注》:“洮水北径安故县故城西, ……《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七里。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 即此也。”
4.氐道。秦置陇西郡氐道,在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汉景帝时,徙留何等羌于氐道,即此地。西晋废。
5.首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北渭水北岸。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渭源县。
【鸟鼠同穴山】即鸟鼠山。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十五里。渭水源出于此。《甘肃志》:“凉州 之地有兀儿鼠者,形状似鼠,尾若赘疣。有鸟曰本周儿者,形似雀,色灰白,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所谓鸟鼠同穴也。”
![]()
鸟鼠同穴
6.予道。秦置。治所当在今甘肃宕昌县。东汉废。
7.大夏县。西汉置县。治所即今甘肃省广河县西阿力麻土乡古城。西晋初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枹罕县,五年复置。广德后没于吐蕃,遂废。
8.羌道。西汉置,以羌族所居得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南河乡。东汉属武都郡。西晋废。
【羌水】以流经羌族地区得名,又称强川。即发源于今甘肃省岷县东南的岷江(注:不是四川成都西的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屈曲东南至今舟曲县东与古桓水(今白龙江)合,又东南至文县东与古白水(今白水江)合,又东南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注入西汉水(今嘉陵江)。故今白龙江、白水江与岷江合流的一段,古时皆有羌水之名。《水经·漾水注》:“白水又与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
陇西郡,因在陇坻之西而得名,是秦初三十六郡之一,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狄道(今甘肃岷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州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初,隗嚣之据冀城也,来歙从上道袭得略阳城,嚣仍使王元拒陇坻,牛邯军瓦亭,嚣自率众攻略阳道。隋开皇〔三〕年罢郡,河阳县徙理焉,六年改为陇城县。大陇山,在县东一百里。略阳川水,北去县三十步。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余里。隗嚣使将牛邯守处。其山亦入原州界。又有街泉亭,蜀将马谡为魏将张所败。清水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本汉旧县也,属天水郡。后魏分略阳置清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少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隗嚣时,来歙袭得略阳,嚣使王元拒之。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陇上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驿,竽人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东去大震关五十里。上多鹦鹉。
福津县(秦氐道,在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本后魏之武阶郡也,属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县,属武阶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福津县于郡置焉,属武州。皇朝因之。陇东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陇西的大荔戎指羌源宕昌县理川镇,古称荔川、八力乡即巴荔乡,脚力铺即脚荔铺。《水经注》又记白水江:“羌水出羌中参谷”,“俗谓之天池白水。……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水又东南经宕昌婆川城东南,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阳部水(在今武都县西)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经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经武阶城(今武都附近)西南,又东南至葭芦城 (今武都东南)西,羊汤水(今文县北羊汤河)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北经北部城(今武都附近)北,又东南经三部城(不详)南,东南与妾水(在今文县北)合,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经葭芦城南,经余城(不详)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 (今武都南五库河,北三仓河);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和秦国有关的还有白狄。《左传》,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载晋国吕相绝秦之辞,其中曾提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孔颖达以《周礼》雍州来解译,谓白狄和秦同在雍州。《史记·匈奴传》:“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间,号曰赤翟、白翟”。固水今为窟野河,在陕西神木县境。洛河发源于今陕西定边县白于山下,东南流至大荔县人于黄河。这里既说在河西圁洛间,则当时距秦国已远,似难说得上有什么关系。
命大夫,召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晋国因执蛮子,交与楚国。阴地就在伊洛两河的上游。这本是九州之戎的居地。九州之戎亦称阴戎,当是因为居住于阴地的缘故。九州之戎本已娴于农事,这时晋国又任命了命大夫治理阴地,则阴地已经成为农业地区。蛮子投奔晋国,晋国为它分田地,筑城郭。这虽然都是圈套,蛮子却相信不疑,这说明蛮氏之国在当时已经从事农耕经营。在这些戎蛮之中,有关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的记载不多,未能详审它的变化过程,不过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和陆浑之戎以及蛮氏都杂居于伊洛流域,而且互有交往,其间就不能完全没有影响。陆浑之戎和蛮氏都已改变他们的畜牧生涯为农耕生涯,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恐难于独为例外。可以说,至迟到春秋后期,伊洛流域虽还有杂居的戎蛮,当地已经成为农业地区,游牧业不再占主要的地位。
陇山以西,折向西南今四川云南等处,有关春秋时期遗址的发掘为数并非甚多,出土器物中更鲜生产工具,殊不足以觇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华阳国志》论述蜀地史事说:“有周之世,限于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当地情况不为世人所具知,是有它的原因的。蜀地尚如此,蜀的西南,自中原人士视之就更为渺茫了。
三、夏地、夏水、氐道水 白马氐国武都郡《华阳国志》记载:周秦时期武都就已存在,并且归武都为归陇。“后王悲悼,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华阳国志》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彬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担也。公孙述时,武担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叹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武都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汉书·地理志》原文: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
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上禄。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平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杨德。
![]()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武都郡”
武都郡:武都,最初的写法应是“武豬”。“武”,是“威武拓疆”之意。“都”,是古文“豬”的今文写法,表示“水之聚也”,也就是水汇聚停蓄的意思。
《尚书·禹贡》:“大野既豬”。《尚书今古文集解》引段玉裁说:“古文豬,今文作都,俗作瀦。”《尚书今古文注疏》:“豬、都、诸,俱声相近,古假借用之。”《汉书·地理志》“武都县”,颜师古注:“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
武都郡之地,位于今嘉陵江支流西汉水流域,上古时有“天池大泽”(在今西和县洛峪镇西),是一片位于高山峡谷地带的湖泊水域。这里是伏羲氏的出生地,自夏商至秦汉一直为羌氐民族所居。秦以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将此地称为“武都”。
据扬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蜀王曾宠爱一名来自武都的美女。结合两书前后文来看,此时的蜀王为末代蜀王,纳武都女子为妃的时间当在周显王时期(公元前368-前321年)。可见,“武都”作为地名早在战国时就已存在。
作为一级政区,武都最初被设为“道”。“道”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边疆地区设置的县级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称“县有蛮夷曰道”。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秩律》简中记有“武都道”,《汉书》中记载“(吕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可知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年)就设有“武都道”,可能是自秦代沿袭而来。
秦代至汉初的“武都道”位于今西和县南部地区,原属凉州陇西郡。羌道、武都道、下辨道成一线排列,形成了陇西郡的南境。武都道的土著“蛮夷”是白马氐人。而在武都道南面、东南面的大片地区,也居住着白马氐人,这些地方则属于益州广汉郡。在当时人的眼中,白马氐是益州区域内西南夷的一部分。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西南夷,新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是以“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也就是将广汉郡西北部的白马氐人区域划出,与陇西郡数县合并为武都郡。该郡属益州刺史部,郡治设在武都县,也就是原来的武都道。
![]()
西汉中后期,武都郡的氐人多次造反。《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武都氐人反,分徙酒泉郡。”《汉书·昭帝纪》:元凤元年,“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
至西汉末年,武都郡领有9个县,其辖区相当于今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康县、武都区和陕西省汉中市的略阳县、凤县等地。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武都郡辖区共有编户51376,有人口235560人。
东汉时期,从光武帝建武年间至顺帝永和年间,武都郡辖境时时遭到羌人的侵扰。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二年,“参狼羌寇武都,陇西太守马援讨降之”。之后中元元年、元初元年、阳嘉三年、永和五年不断发生参狼羌、先零羌、且冻羌等部侵袭武都的事件。东汉政权在无力反击的情况下,将武都郡改属凉州刺史部,罢平乐道、嘉陵道、修成道三道,郡治移至下辨(今成县西)。
![]()
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都郡领有7个县(道),即下辨县、武都道、故道县、上禄县、河池县、沮县、羌道(永初五年从陇西郡划入)。根据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的人口统计,武都郡辖区共有编户20102,有人口81728人。人口仅相当于西汉末的四分之一。
东汉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将武都郡徙置于右扶风境内(迁走当地居民万余户、氐人五万余落),原领的各县道皆弃治。三国魏黄初中,以陇南为武都西部都尉,治所设在羌道县境内。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时夺取了武都郡。在这一时期,氐人首领杨腾(一说为其子杨驹)率领族属徙居于武都郡的仇池山,遂世有其地,形成割据之势。
![]()
仇池山
西晋统一后,仍在原地设武都郡,属秦州。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杨氏率氐人在本地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政权。这些政权先后被前秦、南朝宋、北魏、西魏所灭。
![]()
杨氐仇池国疆域图
前秦平仇池杨氐后,置南秦州。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仇池镇,正始初复为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这个“南秦州/成州”的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西和、礼县、武都、文县、康县等地,与汉代的武都郡大体对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秦州/成州”内仍设有一个“武都郡”,这个武都郡设在今陇南市武都区(石门乡),已经偏离了汉代武都县的位置。而汉代武都县之地(今洛峪镇一带)则变成了“仇池郡”。西魏在这个“武都郡”之上又设立了武州。
隋开皇初废天下诸郡,以州统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其中,武州被改为“武都郡”,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武都、文县、康县等地;成州则被改为汉阳郡;另有凤州被改为河池郡,兴州被改为顺政郡;这几个州/郡都在汉代武都郡的地域范围内。此后,在唐武德、天宝、乾元初年,州郡名又曾三次更替,最终保留了武州(唐末改为阶州)、成州、凤州、兴州的名字。
汉代武都郡之地,从大体上讲,北宋属秦凤路,南宋属利州西路,元、明属巩昌府,清代属阶州。
《华阳国志》记载:武都郡,本广汉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别为郡。属县九,户万,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里。东接汉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阴平。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出名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汉世数征讨之,分徙其羌远至酒泉、敦煌。其攻战垒戍处所亦多。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将军雷同、吴兰平之,为魏将曹洪所破杀。魏益州刺史天水杨阜治此郡。阜以滨蜀境,移其氐傁于汧、雍及天水略阳。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遣护军陈式伐之,遂平武都、阴平二郡,还属益州。魏将夏侯渊、张郃、徐晃征伐常由此郡;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维等多从此出秦川,遂荒无留民。其氐傁杨濮属魏,魏遥置其郡。蜀平,属雍州。元康六年还梁州。
八年,氐傁齐万年反,郡罹其寇,晋民流徙入蜀及梁州。永嘉初,天水氐傁杨茂搜率种人为寇,保据其郡,贡献长安。愍帝以胡寇方盛,欲怀来戎翟,拜骠骑将军、左贤王。刘曜破长安,丞相平昌公上陇据天水。茂搜数馈平昌公,拜茂搜长子难敌征南将军,少子坚头龙骧将军。种众彊盛,东破梁州,南连李雄,威服羌戎。时平昌公为刘曜所破,陈安作贼,于时并氐傁如一国。茂搜死,敌、坚代为主。数岁,刘曜自攻武都,敌、坚南奔雄。至晋寿,遣子为质;又厚赂雄兄子晋寿守将稚。曜不获敌、坚,腋晒,敌、坚还武都。恃险骄慢,攻走雄阴平太守罗演。演,稚舅也。稚鞭恚,白兄含与雄,求征之。雄使含、稚将数千人攻之。时敌妻死,葬于阴平。含、稚径至下辨,入武街城,以深入无继,尽为氐傁所破杀。敌、坚死,子盘、毅复代为王。咸康四年,敌从弟初杀盘、毅兄弟,代为主,迄今。自茂搜父子之结据也,通晋家及李雄、刘曜、石勒、石虎、张骏,皆称臣奉贡,受其官号,所向用其官及其年号。
下辨县郡治。一曰武街。
武都县东汉水所出。有天池泽。
上禄县
故道县
河池县泉街水入沮合汉也。
沮县沮水所出端闱谷也。
平乐县
修城县
嘉陵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