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近年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名称管理中“恶意抢注、重复混淆、品牌侵权”等痛点问题,探索构建“全链条预防、多主体协同、数字化赋能”的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
深刻认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落实法规政策的必然需求。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均对企业“名称权”作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名称,擅自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等行为界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北京市探索构建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正是将这些法律法规从“纸面条文”落到“具体实践”的路径,通过事前预防的主动举措,确保法律法规要求在名称登记管理工作中落地见效。
推动改革创新试点的内在需求。北京市作为市场监管总局批复“一标四维”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城市,“建立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是试点核心任务之一,这既是北京在名称登记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创新,也是北京市为全国层面建立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探索经验的重要使命。
破解企业痛点的迫切需求。北京市知名企业数量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大,在发展过程中常面临字号或商标被其他企业擅自登记为企业名称的困境,对名称权的保护需求较高。而事后行政裁决或者司法诉讼的维权时间较长、成本较高,需要一个完善高效的事前保护渠道。这也成为推进机制建设的重要动力。
构建科学制度体系
为确保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科学落地、精准发挥效能,北京市从五个维度系统搭建保护框架,形成权责清晰、流程闭环、措施有力的工作体系。
明确保护范围。将本市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如企业名称、简称、商标、老字号等)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既覆盖有实际保护需求的经营主体权益,又避免保护范围过宽。
规范申报路径。明确申请保护的方式和材料要求,构建“部门建议+自行申报+登记机关主动保护”三位一体启动路径,让有保护需求的主体知道“找谁办、如何办”。
完善认定流程。规范公示、异议处理等流程,既保障认定结果公平透明又提升管理效率。
细化保护措施。根据商业标识的影响范围、公众误解风险等,实施分级保护,并联动推荐全国性保护,提升保障力度,实现“按需保护、精准施策”。
完善兜底保障。明确名称预防性保护的服务性质,争议处理规则、参照适用等内容,为机制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确保机制发挥实效
“依法依规”筑牢基础。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的建立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制度设计与上位法要求高度契合。
“预防前置”破解难题。在流程上,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作用于现有的名称登记流程之前,将保护关口置于名称申报环节,通过“规则嵌入+智能比对”方式,对于申请人申报的名称提前识别风险,有效避免后续可能产生的争议。
“分类施策”提升效能。根据商业标识的市场影响力、公众认知度,匹配不同保护力度,既让知名标识得到有力保护,又避免过度保护增加制度负担。
“协同高效”压实责任。明确界定各部门权责,事权边界明确可溯。预防性保护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推荐或企业自主申报发起,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确定,事权清晰、衔接顺畅。
夯实机制落地基础
充分调研,摸清需求底数。为确保制度设计符合实际,前期分类开展调研,广泛收集行业层面的政策建议,为机制设计提供依据,确保制度内容既符合法律要求,又具备实操可行性。
起草文件,搭建制度框架。起草过程中,既注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上位法相衔接,又聚焦“申报—确认—管理—保护”全流程设计,着力构建逻辑清晰、权责明确、措施具体的制度框架,为机制落地提供坚实的文件支撑。
征询意见,凝聚实施共识。为保障机制推出后能平稳运行,广泛向各相关部门征求政策协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意见,同时组织法律专家召开论证会,对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专业评估,切实为机制后续落地实施扫清障碍。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 周志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