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最近出门是不是总在
“穿棉衣”和“脱棉衣”间反复横跳?
今年的天气像被按下了“随机键”,
前阵子还在经历极端气候的“双面夹击”
北方的雨下得没完没了,
近2个月的阴雨
把街道泡得发潮,
部分地区的洪水漫过路边的灌木丛,
往日干燥的北方,
连风里都裹着湿冷的水汽,
“烟雨长安”“烟雨北京”的景象虽少见,
却也让行人多了几分狼狈;
![]()
北京密云 图源:文旅北京
南方则是另一番模样,
35℃的高温赖到10月17日,
柏油路被晒得发烫,
傍晚的风都带着热气,
可转眼就变了天,
狂风卷着枯黄的树叶砸在窗户上,
一夜之间,
街头就多了穿薄外套的人。
![]()
米仓山 图源:巴中市旅游协会
更让人猝不及防的是
降温的“猛劲儿”:
东北地区的清晨,
草地结了层薄薄的白霜,
呼出的气都成了白雾,
全境气温跌破零下;
![]()
秦岭云海 图源:包图网
北京的银杏叶还没来得及铺满街道,
就被提前半个月的冷空气吹得打卷。
而这场“换季突袭”的节点,
正是刚过的霜降——今年的霜降,
风里都裹着比往年更浓的寒意,
路边的野草一夜之间就蔫了大半。
其实这一切的“幕后推手”,
是异常坚挺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它让北方的云总压得很低,
细密的雨丝飘在
胡同里、树梢间,把青砖灰瓦、行道树
都染得湿漉漉的;
让南方的秋老虎格外“顽固”,
正午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
直到台风过境,
暴雨砸在稻田里,
才勉强压下热气,
可也直接把秋天“压缩”得
只剩短短几天。
![]()
秋季的北京 图源:包图网
本该9月中旬南下的冷空气,
只能在西伯利亚的雪原上盘旋,
把那里的寒风越聚越冷。
![]()
昆仑山脉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直到霜降前后,它终于冲破阻碍,
裹着雪粒子般的凉意一路南下
北方的清晨,屋顶结了霜花,
原本该金黄的秋景,
直接被冷风吹成了“初冬模式”;
南方的梧桐叶在风里簌簌落得更快,
街头的桂花刚飘完香,
就被寒意裹上了一层薄凉。
![]()

![]()
![]()
![]()
![]()
![]()
![]()
![]()
用自然环境解读霜降
凸显节气特点
![]()
![]()
霜降这一时间段,到底有什么魅力?
导致天气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它又名严霜、霜刀、霜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当太阳黄经转到210°,斗指戌位时,霜降便会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赴约”——此时的天空比往常更蓝,云也散得更开,只是风里多了几分锋利的凉意,清晨的草地、菜叶上,会凝结出细小的霜花,像撒了一层碎盐。
![]()
植物上的小霜花 图源:人民日报
要注意的是,霜降不是“下霜”,而是代表气温“断崖式”下降,昼夜温差拉到最大。就全国平均来说,霜降是一年里昼夜温差最悬殊的时节:早上出门,要裹着外套才能抵御寒风,路边的枯草上还挂着霜;
![]()
叶子上的白霜 图源:人民日报
中午太阳出来,又能感受到秋老虎的余温,老人会搬出小板凳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孩子们还能穿着薄卫衣在街头跑跳;
可一到傍晚,风又冷了下来,街边的小吃摊早早支起了透明的挡风棚,热气裹着食物的香味飘出来,和冷意撞个满怀。
![]()
柿子 图源:人民日报
此时的大自然,也在悄悄“换模样”:阳气慢慢沉进地里,阴气开始在空气里凝结,路边的树叶从深绿变成浅黄、金黄,一阵风过,就像下了场“叶子雨”;田埂上的杂草没了往日的生机,蔫蔫地贴在地面;就连枝头的小鸟,也比往常飞得更急,像是在忙着找过冬的食物。
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些变化,把霜降分成三候:
![]()
一候豺乃祭兽;
![]()
山林里的豺狼开始忙着捕猎,它们把猎物摆放在草丛里,像是在“祭祀”,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林间的落叶堆里,偶尔能看到它们穿梭的身影;
![]()
![]()
![]()
霜降节气
![]()
![]()
二候草木黄落
![]()
无论是路边的行道树,还是山里的灌木丛,叶子都慢慢变黄、脱落,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地面上积了一层厚厚的落叶,踩上去“沙沙”响;
![]()
落叶 图源:六盘水钟山区图书馆
![]()
三候蜇虫咸俯
![]()
土里的虫子钻进洞穴,蜷缩着身体冬眠,它们用落叶、泥土把洞口封起来,像是给自己盖了“小被子”,要等到来年春天才会醒来。
![]()
动物 图源:六盘水钟山区图书馆
霜降也是农忙与习俗交织的时节:
北方的田野里,玉米杆堆成了小山,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里穿梭,华北的大白菜裹着一层白霜,菜农们穿着厚外套,弯腰把白菜从地里拔出来,码在路边的板车上;
南方则是“三秋”大忙的景象,稻田里的晚稻沉甸甸地垂着穗,农民戴着草帽,在齐腰深的稻穗里收割,身后的稻茬整齐地排列着,旁边的空地上,晒着刚摘的棉花,白花花的像堆了层雪。
各地也有迎接霜降的风俗:
有人会在门口挂起晒干的艾草,祛凶避邪;有人带着鲜花和纸钱去扫墓,在微凉的风里缅怀先人;
公园里的菊花正开得热闹,黄的、白的、紫的花瓣裹着晨霜,赏菊的人穿着薄外套,拿着手机拍照;还有人会约着去爬山,山顶的风比山下更冷,能看到远处的山峦被薄雾笼罩,呼出的气都成了白雾,登高远眺时,连心情都跟着开阔起来。
![]()
![]()
霜降登高 图源:袁佳利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等
![]()
![]()
![]()

![]()
![]()
![]()
![]()
![]()
![]()
![]()
![]()
![]()
山地风味
![]()
![]()
趁着秋光还没完全被寒意吞没,不如跟着节气,尝尝藏在山林与街巷里的霜降美味——每一口吃食,都裹着深秋的环境气息。
![]()
好柿成霜:一口甜透深秋的烟火气
![]()
若给深秋画一幅画,一定是这样的场景:皖南的山村边,错落的灰白瓦房沿着山坡铺开,房檐下挂着晒干的玉米和红辣椒,旁边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像缀了满树的小灯笼,风一吹,叶子“哗啦啦”响,柿子轻轻晃动,在灰白的建筑间,晕开一片温暖的红。
![]()
屋前的柿子树 图源:上饶文旅
霜降正是吃柿子的好时候,脆柿、软柿各有各的滋味。此时的脆柿,外皮泛着浅黄或青绿,摸起来硬邦邦的,咬下去却“咔嚓”一声脆响,清甜的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流,完全没有涩味。
![]()
柿子 图源:婺源风景区
安徽黟县的脆柿最特别,青绿色的外皮总让人以为没熟,可咬开后,果肉带着淡淡的果香,甜得清爽;
软柿则像颗“水嫩的果冻”,橙红的外皮吹弹可破,轻轻捏一下,就能感受到里面绵密的果肉,插根吸管进去,一吸,甜滋滋的果肉就滑进嘴里,带着深秋的温柔,连风都好像变得暖了些。
![]()
深秋的柿子 图源:河南卫视
![]()
板栗煮茶:围炉暖透深秋的惬意
![]()
进山秋游,可别错过霜降前后的新鲜板栗——此时的山林里,板栗树的叶子已经黄了大半,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树下偶尔能捡到掉落的板栗,带着褐色的硬壳,剥开后,嫩黄的果肉泛着光泽。
![]()
山中的板栗 图源:商洛文旅
把刚摘的板栗洗干净,放在炭火炉子上烤,栗子壳慢慢裂开,冒出带着焦香的热气,再煮一壶热茶,茶叶在水里舒展,热气从壶口飘出来,裹着茶香漫在小屋里。
围炉而坐,剥一颗烤得粉糯的板栗,再喝一口热茶,清甜的栗子香混着茶香在舌尖散开,窗外的风刮得再急,也挡不住这满室的暖意。
![]()
围炉煮茶 图源:河南卫视
要是没机会进山也没关系,街边的迁西板栗摊早就支了起来,铁皮桶里的板栗在石子里翻滚,香味飘出好几米远,买一袋热乎乎的板栗,捧着纸袋走在街头,手暖,心也暖,连飘落的银杏叶都像是在添喜。
![]()
猴头菇:藏在深秋山林里的养生鲜
![]()
别以为野生菌只有夏天有,深秋的山林里,也藏着鲜美的宝贝。
黑龙江省海林市的山林,此时已经裹上了一层浅黄,冷凉的风穿过松树林,带着清新的草木香,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腐殖土上,空气里没有一丝杂质——这里被誉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冷凉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大昼夜温差,让猴头菇长得饱满厚实,一朵朵白色的猴头菇藏在树干旁、草丛里,像缀在山林里的小云朵。
霜降时节,正是猴头菇大量上市的时候,菜市场里的猴头菇堆得像小山,带着新鲜的水汽,摸起来软软的。
![]()
猴头菇 图源:海林融媒体中心
它不仅味道鲜,还是养脾胃的“好手”,民间都叫它“养胃高手”。用它煲汤,汤里飘着淡淡的菌香,喝一口,鲜得能鲜掉眉毛,在微凉的深秋,喝一碗热乎乎的猴头菇汤,暖意从胃里散开,浑身都舒服,妥妥的养生仙品。
![]()
![]()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两微一网”综合整理
部分图源网络仅供分享 如侵删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