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贸易
自去年以来欧盟多次对中国出台管制、制裁以及各项反倾销调查,数量达到了历年来之“最”。前几轮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案,中国企业从零星几家一直到几十家,都被欧盟以“打击贸易和管制”为借口,进行封锁。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继续推动欧盟出台涉及中国的实体清单,欧盟国家虽然嘴上说着不跟随特朗普的政策,但反倾销调查也是越来越多。今年中方针对欧洲的行动,已经进行了好几轮的反制,且大多数反制行动和欧洲根本没有谈拢。
![]()
欧盟和中国
据彭博社23日消息,欧盟正在研究对华贸易选项,以防中欧未能达成解决方案,这是作为对中方最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回应。欧盟特别提到之前中国宣布对超硬材料、部分稀土设备及原辅料、中重稀土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成为欧盟政策转向的直接诱因。这种“断供焦虑”直接催化了欧盟的反制情绪。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举本质是对荷兰非法接管中资安世半导体等单边行动的对等回应,却被部分欧盟国家解读为“经济胁迫”。
![]()
欧盟官员
经济层面看,欧盟正面临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压力,中国在新能源、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欧盟产生战略焦虑。此前欧盟已对中国乘用车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依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医疗器械参与欧盟公共招标,此次反制可视为这种保护主义倾向的延续。更值得关注的是内部政治逻辑:德国新任总理默茨改变前任务实政策,试图以对华强硬转嫁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的工业困境;法国马克龙政府希望借强硬姿态巩固欧盟领导地位;波兰则延续配合美国对华政策的传统,三股力量合流推动了政策转向。
![]()
中欧旗帜
此外,欧盟早些时候还在炒作对中国动用“核选项”。被欧盟视作“终极武器”的《反胁迫工具法案》于2023年底生效,允许采取限制贸易、削减知识产权保护、限制外资准入等极端措施,但从未实际启用。欧盟此时炒作“核选项”,更多是出于战略威慑考量:一方面试图逼迫中方放宽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为内部凝聚共识制造话题。但这一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十分明显——欧盟内部早已裂痕丛生:意大利、匈牙利主张保持对话,荷兰、瑞典担忧重创高科技产业,希腊、葡萄牙不愿失去中国投资,真正启动“核选项”面临巨大阻力。
![]()
冯德莱恩
冯德莱恩从当前态势看,中欧已启动紧急会谈,同意召开“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会议,为危机降温留下空间。欧盟的强硬表态更多是谈判筹码,而非最终决策。国依法实施出口管制,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常规举措,也承诺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展现了灵活性;而欧盟将正常监管解读为“胁迫”,试图以单边工具重构贸易规则,实质是对全球产业分工的强行干预。在欧盟自身面临经济复苏乏力、俄乌冲突成本承压的背景下,他们将矛头转向中国很不理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