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最近,网上有句话很火:
“只要淡淡的,就会顺顺的。”
有人拿它调侃感情,有人用来安慰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看似佛系,实则藏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
当我们不再过度用力、不再死死盯着结果时,
生活,反而真的会变得顺一些。
我有一位朋友,前段时间为了项目冲刺连续三周高强度工作。
她说:“那段时间我白天工作、晚上失眠。可笑的是,越焦虑越低效。”
终于熬到国庆节,她回老家呆了一周。
一家五口住在一栋自建房里,每天日落时分,全家老小都聚在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吃饭、纳凉、聊天;
早上9点起床,慢悠悠去码头吃碗馄饨,再沿着海岸线慢悠悠散步回来,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
下午没事干,去咖啡馆坐坐、去山坡上望望、去商场和朋友约电影和下午茶……
生活一下从2倍速,调整到0.25倍速,一切都慢慢的、懒懒的。
“那几天我什么都没干,假期到一半反而灵感不断,卡了半个月的方案,一下子就想通了。”
其实,朋友的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我们都以为,成功的秘诀是“再努力一点”。
但其实,你越放松,结果就越好。
![]()
图源:pexels
01
越想控制,
就越失控
有个女生在考试前跟我说:
“老师,我复习得很充分,但现在一想到考试,就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
这种“越想发挥好,越容易失常”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表现焦虑”。
当一个人太在意结果时,大脑会分配大量注意力去监控自己:
我现在表现得好吗?
我是不是犯错了?
他们会怎么看我?
结果是,认知资源被焦虑占满,理性思维区(前额叶)暂时“断电”,你越想控制,身体越不听使唤。
所以你会看到:
越想睡着的人,越失眠; 越想记起内容的人,越想不起来; 越想做好的工作项目,越没头绪。
当我们太想掌控时,其实就在削弱自己的自然反应力。
反而是那些放松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Flow)”:
他们不再时刻检查自己,而是全然投入当下。
于是,思路更顺,反应更快,行动更自如。
就像拉弦,太紧会断,太松不响,刚刚好的张力,才能奏出最动听的声音。
![]()
图源:pexels
02
为什么大多数人
都很难放松?
放松听起来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对很多东亚人来说,停下来要比往前冲难得多。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难以放松,往往是因为TA把“紧张”误以为“安全”。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因为从小就被教导:“不能松懈”有位来访者在工作中总是战战兢兢。哪怕已经做得很好,她仍然害怕被否定。 她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做什么事都得格外小心。 家里人总会说“别大意”、“出错就麻烦了”。 这些话看似只是提醒,却让她从小就形成了一种身体记忆——
“我必须时刻紧绷,才是安全的。”
于是长大后,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她的身体也依旧保持警觉, 习惯性地把“放松”当成危险信号。 哪怕外部环境已经安全,身体仍然保持着“备战”姿态:肩膀僵硬、呼吸变浅、脑子始终开着。
她以为那是“责任感”,但其实,那是对失控的恐惧。
2、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的世界
现代社会几乎把“紧绷”包装成一种美德。
“要趁年轻拼一把”、“不焦虑你就落后”、“闲就是浪费时间”……
这些信息像一层隐形网,把我们牢牢套住。
即使片刻停下来,也会立刻被罪恶感袭击:
“我是不是太懒了?” “别人都在进步,我却在发呆。”
但你要知道,焦虑从来不等于努力。
那种不断催促自己的声音,让我们错把“高唤醒状态”当成“动力”。
可这种状态,其实是在透支能量。
你以为在拼命赶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
图源:pexels
3、因为放松需要信任
真正能放松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相信自己“能应对”。
而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松弛,是因为太害怕出错、太不信任自己。
他们会说:“我不敢停下来,一停就完了。”
这句话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安:
“如果我不保持警惕,就没人帮我了。”
但事实是,安全感从来不是绷紧带来的,而是来自“我相信就算遇到问题,我也能处理”。
当你不再盯着结果、不再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你才会发现,世界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危险。
4、因为你太久没“感受自己”了
焦虑的人,往往与自己断开了连接。
他们太专注于外界的期待,太忙于回应他人的要求,以至于忘了:
我真正的节奏是什么?
我其实想要什么?
当一个人长期忽视身体与情绪的信号,TA就会失去对“松弛”的感知力。
所以你越是提醒自己“要放松”,身体越会反问:“那是什么?”
03
如何放松?
让身心真的慢下来
电影《完美的日子》里,平凡的厕所清洁工大叔,会在工作休息时拍下叶片、阳光和蓝天白云。
看完大叔的生活,我不知为何很想抬头看看,然后发现:
司空见惯的太阳其实非常明媚耀眼,平时不怎么注意到的树叶原来如此郁郁葱葱。
生活中很多美好瞬间,都要“慢下来”才能映进心里。
或许你要问:我也想慢,但很多外力不允许我慢下来;
其实,并不一定要换一个放松的环境、像朋友一样搬到小镇去生活,在快节奏的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缓冲区”。
首先,学会给身体降速。
当你感到焦虑、心跳加速时,可以做个简单的“呼吸减速练习”:
吸气4秒,呼气6秒,心里默念:“我可以慢一点。”
呼吸的节奏,会悄悄带动心率下降,
大脑收到“安全”的信号,思绪也随之清晰。
别小看这种生理上的松动,一个真正放松的呼吸,胜过无数次空转的努力。
![]()
图源:pexels
然后,我们可以在安静、独自一人的时候,做一些有兴致的“慢事”。
比如,涂鸦、填色、手工、手帐等等。
就像电影《完美的日子》里,大叔和离异男士聊天,聊着聊着,互相玩起了“追影子”的游戏。
他们想知道:影子盖在另一个影子上,是不是会更黑?
答案不会产生什么价值,但能让他们从烦恼中抽身,慢下来、什么都不想、怎么开心怎么做。
我们太习惯让效率定义一切,殊不知:
放松时的大脑,才最具创造力。
因为那时的“默认模式网络”被激活,它整合记忆、激发灵感,让你不费力地“想到正确的事”。
![]()
图源:pexels
最后,抽出一些时间,释放自己的感受。
快节奏生活伴随着压抑,令人难以链接内心真实感受。
我们需要专门找机会,释放内心的烦躁、焦虑、恐惧。
比如,写一封信,写清楚此时此刻的体验; 画一幅画,画出内心的真实映像; 跑步健身,把情绪化作汗水; 与可信的朋友深度聊天,倾诉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每一次释放完情绪之后,我们都会感到内在能量又强大了几分,面对身不由己的快节奏,能以平静、放松的心态面对。
放松其实不是一项技巧,它是一种关系——
你和自己的关系。
当你开始允许自己“没那么完美”、
允许“有时不行也没关系”、
允许“慢一点也能到达”,
放松的能力,就会一点一点回来。
到那时你会发现,你越放松,身体越协调,思维越清晰,关系也越顺。
放松并不是消极,而是成熟。
当你不再急于证明自己,不再逼自己在每一场战役中获胜,
你会发现,生活其实一直在为你留路。
看到这里的你,不需要更用力了,你只需要更相信自己。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5000万客户咨询,严选2%顶尖咨询师服务,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