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谁又能想到其中竟然有一座“兵城”。
坐落在中国青海,几乎每两个行人就有一个穿军装,一半人口都是军人的城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
格尔木的“兵城”基因,早在1954年就已注定。当时,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来到这片荒凉的戈壁滩,开始了青藏公路的建设。
面对无边的野草和交错纵横的河道,当被问“格尔木在哪里”时,慕生忠将军将手中的铁锹狠狠插进地面:“我的帐篷扎到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决定,让格尔木从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名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进藏大本营。
![]()
随着青藏公路的修建,格尔木作为进藏必经之地迅速崛起。筑路大军成了格尔木的第一代居民,“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慕生忠将军的这句话,成为这座城市的起点。
18磅的铁锤,每人轮流抡80下,双手磨满水泡,当年的筑路英雄们仅用7个月时间,打通了25座雪山,建成了1283公里高原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可以说,格尔木从建城之始,就是一座军营、一座兵城丝毫不夸张。
![]()
修建房屋、平整街道,组建运输站、工厂、车队、医院、学校、剧团,栽种树木、开办农场,甚至外界戏谑在格尔木,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娃还难。但一代代格尔木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戈壁荒滩上植树造林,今天的格尔木市已被4万多亩林地环绕。
格尔木为何能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城市?答案就藏在它的城市基因里。
格尔木城内一半人口是军人,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为城市治安奠定了坚实基础。高密度的驻军不仅震慑了犯罪分子,也塑造了严谨有序的社会氛围。
![]()
2025年以来,格尔木市精准发力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州委关于平安建设各项部署安排,夯实“稳”的基础、注重“打”的震慑、矢志“防”的策略、提升“安”的质效。
格尔木市综治中心创新推行“三维驻点”模式,实现服务全天候“不打烊”。政法、人社、司法等部门“常驻”保障日常服务,专业力量“轮驻”强化专项处置,应急人员“随驻”补充服务缺口。
他们打通政法、信访、卫健、民政等部门数据接口,全量汇聚网格排查、线上诉求、现场反馈等信息。
在格尔木,军民关系不是简单的共处,而是深度的融合。格尔木市第二小学每年邀请部队官兵来校,给孩子们上国防课、教队列训练。
![]()
同时,部队医院对地方居民开放,遇到疑难病症,地方患者可以转诊到部队医院。这种资源共享,让军民真正成为一家人。
近年来,驻格部队为格尔木市投入帮扶资金300余万元,整修乡村道路100余公里,资助学生400人次。在红柳村,部队支持当地合作社购买了粉条加工设备,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且这格尔木的安全并非来之不易,而是一代代官兵用奉献甚至生命换来的。在青藏公路修建过程中,筑路大军面临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
![]()
1956年12月,某汽车团204名官兵执行任务时,在唐古拉山遭遇特大暴风雪。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中,全体官兵经过25个昼夜的战斗,用钢锹挖出一条“雪胡同”,最终冲出死亡线。
但这场战斗的代价是沉重的,50多名官兵被冻伤,4人截肢。另外自上高原执勤以来,已有780多名官兵长眠于雪山冻土。
今天的格尔木,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兵城,而是集交通、能源、信息于一体的西部重要枢纽。
![]()
甚至格尔木已成为祖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作为青藏高原唯一的炼油厂,格尔木炼油厂30年来累计加工原油3134万吨,生产汽油1054万吨、柴油1341万吨。
这座炼油厂不仅保障了青藏地区的能源安全,更通过格拉管道、青藏铁路等方式,向西藏供应成品油1060万吨,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区域燃料结构。
同时,格尔木还是连接新疆、甘肃、西藏、四川、青海的西部物流枢纽。随着格尔木到敦煌、库尔勒的铁路项目加紧实施,今后物资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抵西亚、地中海和黑海地区。
![]()
七十年来,格尔木从六顶帐篷发展到三十万人口的戈壁绿洲,今天的格尔木,显然正在张开怀抱迎接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