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85年,佛山龟鳖养殖户仇全波添了批新的甲鱼苗,可其中4只总显得格格不入。
它们看着和普通中华鳖差不多,却越长越奇怪,头又短又宽,身体比别的甲鱼大一圈。
他把这些家伙拿到市场去卖,结果买家个个摇头,都说看着不像甲鱼,谁也不肯买,仇全波没辙,只能把它们带回去,和其他龟鳖一起养在池塘里。
![]()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4只“大甲鱼”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仅体型远超同类,饮食习惯也不一样,不爱吃普通饲料,反倒对活鱼虾情有独钟。
一转眼30年过去了,直到2014年,专家们成功繁育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yuán),这可是之前只在书本上见过的珍稀物种。
![]()
这消息传到仇全波耳朵里,他猛地心里一动,自家这4只“怪甲鱼”,会不会就是鼋,他赶紧托人联系上珠江所,把样本送过去做鉴定。
没过多久,鉴定结果证实了这4只果然是鼋!
![]()
当时全国人工保种的成体鼋总共才13只,这4只简直是“活宝贝”。
«——【·建立研究保护基地·】——»
负责对接的研究员洪孝友更激动,他是咱们国家头一个拿鼋当研究课题的博士,之前研究全靠书本,这下终于有了鲜活的研究对象。
![]()
2015年,研究所建起了鼋繁育保护研究基地,仇全波家的4只鼋搬进了“豪华别墅”。
这里的池子是活水循环的,酸碱度和温度都严格控制,专门修了大沙池方便产卵,每天还有新鲜的活鱼虾吃。
![]()
可新问题来了,鼋产的卵总孵不出幼崽,就算孵出来也很难养活。
仇全波和洪孝友带着团队日夜守着,把幼鼋的一举一动都记下来,换着法子调整喂养方式。
洪孝友每周都泡在基地里,终于摸清了门道,于是当年,第一批人工孵化的幼鼋就成功破壳了。
![]()
从那以后,鼋的数量渐渐多了起来,到2020年,基地搞了一次鼋野化适应活动,20只四五岁的鼋被放进水库。
仇全波隔三差五就去水库边转悠,后来回捕检查发现,这些野化的鼋比人工圈养的长得更壮实,说明它们能适应野外环境。
![]()
直到现在,仇全波的基地已经成功繁育出800多只子一代幼鼋了。
再加上最开始那4只成年鼋,这么算下来,这个基地直接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鼋人工繁育基地,在鼋的保护和繁育这件事上,成了实打实的“领头者”。
![]()
农业农村部还在这里挂了牌,各地科研机构也来合作,看着池子里越来越多的鼋,仇全波却高兴不起来,新的烦恼找上门了。
最头疼的是钱和人,30多亩的基地就4个人照料,每天打扫池子、准备饲料就累得够呛。
![]()
鼋是纯肉食性的,一次进食能达到体重的5%,基地每天至少要消耗200斤活鱼,光饲料钱就是笔不小的开支。
以前仇全波靠养食用甲鱼补贴开支,可近几年龟鳖行情差,从最高峰的三四万只缩减到3000多只,根本赚不到钱。
![]()
用地也成了难题,鼋长得快,密度太高容易生病,必须分开池子养,现有的场地早就不够用了。
现在是子一代,等它们性成熟繁殖子二代,数量会指数级增长,到时候真扛不住。
好在佛山各级财政和省里都拨下来不少款项,用以支持研究。
![]()
而且,看着鼋的数量一天天变多,基地也没闲着,早早开始积极想办法应对,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现在这里不只有养鼋的池子,还特意设了鼋科普长廊,里面用玻璃柜展示鼋标本,展板贴满生长照片,更有专门板块讲解保护法规与鼋的日常知识。
![]()
这么做就是想让外面来的人,不光认识鼋,还知道为啥要保护它,慢慢拉更多人一起加入保护鼋的队伍。
可能有人要问,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金贵?
«——【·鼋·】——»
![]()
其实鼋还有个名字叫沙鳖、蓝团鱼,个头非常大,成年体长能到1米多,体重能有100斤,最大的能超过200斤。
和龟类不同,鼋的背甲没有硬盾片,而是覆着柔软皮肤,颜色呈褐黄色或褐黑色,边缘还带着一圈宽厚的肉裙。
![]()
头部又宽又扁,吻部很短,不像普通甲鱼那样尖,而且头和四肢都不能完全缩进壳里,这是它最明显的特征。
鼋喜欢待在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的江河深潭里,是典型的伏击捕食者,平时趴在水底不动,等猎物靠近就突然出击。
![]()
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水里的动物,像虾、螺、蚬、小鱼和水生昆虫,偶尔也吃动物尸体。
人工养殖的话,得喂活鱼虾才能保证营养,这也是养殖成本高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有些鼋会季节性迁徙,就像候鸟一样,找更适合的水域觅食和产卵。
![]()
鼋以前在缅甸、泰国、中国等多个亚洲国家都有,在中国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南的江河湖泊里,比如珠江流域。
但现在很多地方的鼋都消失了,新加坡已经灭绝,我国野外也很难见到野生种群。
鼋长得特别慢,不仅要10年以上才能性成熟,体重还得长到差不多15公斤才行。
![]()
人工驯养的鼋每年5到8月产卵,一年能产4到6窝,每窝25到55枚卵。
雌鼋会爬到岸边的沙地里挖洞产卵,孵出来的幼鼋要自己爬回水里,成活率很低,这也是它们濒危的原因之一。
![]()
早在1989年,鼋就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过去30年,它的种群数量至少减了80%,如今全国成体鼋没多少,种群延续基本得靠人工繁育撑着。
除此之外,鼋的科学价值特别高,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是目前已知从龟类进化而来的鳖类典型代表。
![]()
这种特殊的演化路径,让它对研究生物进化、古地理变迁都很有意义。
作为水生生态的“关键代表”,鼋的生存状况直接关联着水域健康,把它保护好,整个水域的生态平衡也能跟着稳下来。
![]()
仇全波守护的这800多只鼋,就是这个古老物种延续的希望,可就像他说的,保护鼋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
希望这些“水中大熊猫”能在大家的守护下,早日回到自然江河里,重新繁衍生息。
参考:
高明发布《央视聚焦高明,“智”救濒危水族有妙招》2025-10-14
南方都市报《拯救“水中大熊猫” “鼋”源如何不绝?》2023-02-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