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作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档案馆创新打造的“1+N”档案管理模式再结硕果——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史料馆正式揭牌,成为该模式下新增的重要成员,为区域档案事业“大档案、大开放、大服务”生态注入教育新活力。
![]()
“1+N”扩容,馆校联动补全育人拼图。“1+N”模式由青岛市劳动模范牵头打造,其中,“1”是市北区档案馆牵头的统筹小组,“N”则涵盖区域内企业、各门类专题馆等档案主体。此次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史料馆的加入,进一步拓展了“N”的覆盖维度,标志着市北区档案资源整合从企业服务、文化传承向校园育人领域深度延伸。
据介绍,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史料馆系统收录了学校建校以来的教学成果、师生风采、重大事件等各类档案资料,全面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区域教育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1+N”模式启动以来,市北区已通过该架构整合博物馆、村史馆、校史馆、纪律馆等各类档案主体15个,形成“统一管理、协同服务”的格局,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破局升级,从“资源整合”到“功能融合”。历经15年探索实践,“1+N”模式已从初期的“松散联盟”迈向“互联互融”的深度发展阶段,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史料馆的揭牌正是模式功能升级的生动体现。市北区档案馆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从三方面推动模式迭代。一是理念重塑,将档案资源价值从“存史保管”升级为“育人服务”,依托校史档案的精神培育与道德导向价值,拓展档案思政教育功能。二是机制优化,完善馆校联动制度,由区档案馆提供专业指导,助力学校规范档案征集、整理与利用流程,形成“专业引领+校园实践”的协作格局。三是服务延伸,推动史料馆资源与区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相结合,让档案从“馆内藏品”变为“思政教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
成效初显,档案资源在校园“活起来”。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史料馆的落成,为“1+N”模式的育人成效提供了鲜活案例。馆内丰富的校史档案不仅成为师生了解校情、增强归属感的重要窗口,更通过典型人物事迹、办学传统等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这种馆校联动模式,既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核心价值,也为区域思政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
目前,市北区“1+N”模式已整合企业、教育、文化等多领域档案资源,在服务企业规范发展、开展红色教育、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成效显著。接下来,市北区档案馆将持续深化馆校、馆企等多方合作,打造档案“服务+”品牌,让更多档案资源转化为文化力量与育人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张韦涵 高京东)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