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在许多人印象中似乎与“地质灾害”相距甚远。然而,这片以平原为主的土地,其实也面临着其独特的地质挑战。理解这些灾害的成因,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更科学地与之相处,筑牢安全发展的根基。
在江苏,最为典型的地质灾害主要与它柔软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地面沉降是其中最广泛且影响深远的一种。江苏深厚的松散沉积层,如同一个吸饱水的巨大海绵。长期以来,大规模开采深层地下水,使得含水层中的水被抽出,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减小,土粒之间被有效应力压实,导致整个土层体积收缩。这种过程在微观层面不断累积,反映到宏观上就是大范围的地面标高损失。尤其是在苏锡常等经济发达、用水需求大的地区,这种“静默”的沉降曾经尤为显著。它虽不似地震般猛烈,但其带来的危害是长期且系统的:会降低防洪工程标准,加剧城市内涝风险,影响轨道交通等重大线性工程的稳定性,并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
除了这种大范围、缓变型的沉降,江苏部分地区,尤其是南京、镇江等宁镇丘陵地带,则面临着另一种更为突发的地质灾害——滑坡。这些区域的低山丘陵由岩石构成,其斜坡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挑战。在自然状态下,岩石斜坡本身会因风化作用而形成裂隙和破碎带,这为滑坡创造了物质和结构条件。而触发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往往离不开“水”的作用。持续的强降雨或暴雨会大量渗入岩土体裂隙中,一方面显著增加了斜坡土石的自重,另一方面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降低了潜在滑动面的摩擦力。当这种作用力超过斜坡的临界平衡状态时,原本处于暂时稳定的岩土体便会失稳,顺着软弱面向下滑动,形成滑坡,对坡脚的道路、村庄和基础设施构成直接威胁。
认识到这些灾害的成因,相应的防治策略便有了清晰的科学依据。对于地面沉降,最根本的应对之道就是“回补”与“控制”。通过严格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并大力实施人工回灌,将水重新注入地下含水层,可以有效抬升孔隙水压力,从源头上遏制沉降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建立高精度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能够像给大地做“体检”一样,实时掌握沉降的动态,为城市规划建设和重大工程布局提供关键数据支撑。而对于滑坡的防治,则更像一场针对特定目标的“外科手术”。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精准识别出潜在的滑坡隐患点,并采取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如修建挡土墙提供支挡、设置排水沟和排水孔来有效疏导坡体内的地下水、对不稳定的坡面进行锚杆加固等,从而“强筋健骨”,提升斜坡的整体稳定性。此外,在雨季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变形前兆并组织避险,是减轻滑坡灾害损失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此可见,江苏的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宏观上对水资源的管理与调控,也需要在微观上对每一个隐患点进行精准的工程治理,这正是人与自然在特定地理条件下寻求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