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云河我是云河2025年10月23日 14:27上海
![]()
前几天我写了篇关于外地人对上海看法的文章《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有多少是尊重上海的呢?》,有个老乡来了个跟帖,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还以为老乡们只是对上海不尊重,没想到不止不尊重,对上海还有这般的深仇大恨,老乡的跟帖是这样说:“嫁也别嫁到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人不好,外地人会慢慢被同化,再回老家就成了被人讨厌的人,孩子也难教育好,一代不如一代。”
这个老乡 他到底在抱怨什么?
老乡说上海人“不好”,可具体哪儿不好?他提到说“带规矩回老家会被讨厌”。这话其实露馅了——他抗拒的不是上海人,而是上海那套讲规则、重契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他们老家是截然不同的。在他们老家,可能办事靠人情,闲散是常态,什么规矩、契约统统靠边,突然遇到地铁排队、办事守时、公共场合不喧哗的上海,反而觉得“冷漠”。
他当然也是不习惯的,而且他也清楚,把上海的这一套带回到他们老家,也是行不通的,是会遭到当地人的讨厌的。这就像个吃惯重口味的人,头回吃清蒸鱼非要骂一句“没滋味”,要抱怨不对自己的胃口。
老乡们为什么总说上海人“无情”?
很多外来老乡夸上海是“好地方”,是真心的夸,他们是真的觉得上海是个好地方,来了上海就再也不想离开了,但转头就骂上海人。其实啊,他们喜欢的是上海的机会和便利,抵触的是这里的规则约束。在小城镇,蹲路边抽烟没人管;在上海,写字楼里抽烟可能被保安制止。这时候不怪自己违规,反而怪保安“不近人情”。上海像间明亮的自习室——习惯闲聊的人突然被要求安静,第一反应往往是骂管理员太严格。
老乡们也有过高见,说上海和上海人是两码事,爱上海非得要爱上海人吗?是不是很有哲理的话啊?这话的精髓就是:上海不是你们上海人的上海。
“孩子难教育”的罪魁祸首?
最让我心惊的是那句“孩子来了就教不好”。看到过报道,曾经有外地的“野孩子”来上海后学会在图书馆安静看书、过马路看红灯。但是孩子不再野了,孩子家长却抱怨:“孩子变得太老实,吃亏!”孩子家长的观念里,要是他们的孩子像上海人这样讲文明,那是要吃亏的!所以,还是野一点的好,还是做个“野孩子”的好。
其实,我倒是蛮佩服这个野孩子家长的眼光的,可不是嘛,在现实里,多少的上海人就是因为傻乎乎“讲文明”,吃了多少的亏啊!这教训还不够惨痛的么?!愚昧的上海人啊!
你看,有时候不是孩子学坏了,是孩子学的文明标准和老家不一样了。当孩子见识过更有序的生活,自然难再认同“会闹的孩子有糖吃”。
可以说,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老乡的愤怒里,藏着对熟悉世界的维护,也藏着被规则社会碾压的慌张。但把这种不适应归结为“城市人坏”,就像嫌跑步鞋不如拖鞋舒服,就说鞋厂黑心,我是觉得那就是自己的心态问题了。因为自己在上海的不如意不顺利不满意,就把上海定性为“这个城市人不好”,不好到“嫁也别嫁到这个城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吧?坏种的后代也一定不会是好人,一代不如一代,是吧?
我依然爱上海,就像很多上海人一样,这里是我们的家乡,也庆幸上海是个文明社会,正因为它用规则保护了每个人的尊严。在这里,你不需要讨好谁才能办成事,只要守规矩就行。这种“冷漠”,恰恰是给陌生人最大的温柔。
那些骂上海的人,也许某天回到老家推动改变时,会突然发现——他们带回去的“上海毛病”,正是故土最需要的良药。
![]()
![]()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随意的心情
4008篇原创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