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的所在地。
历史上,江西省曾是毛主席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核心区域,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奠定了革命根据地的模式。从这里走出的开国将帅,占了全国开国将军的五分之一,甚至比湖北、湖南还要多。
![]()
像开国上将萧华、赖传珠、陈奇涵,开国中将饶守坤、刘浩天、吴富善、张国华,就是江西人。
让人好奇的是,江西籍的开国将帅虽然数量多,却没有一位开国元帅或大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红军时期,江西省是中国革命早期政权的核心,特别是红色瑞金,更成为了红军最靓丽的底色,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红军三大方面军,有两个和江西有关,十大根据地,有五个就在江西,这是其它省份无法比拟的。
![]()
红色瑞金
首先说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的根据地在中央苏区,而中央苏区,主要以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为主,这就是我们通俗上所说的赣南、闽西根据地。这两个根据地走出的开国将军数量可观,其中江西籍的开国将帅就占了十分之一,福建籍的也超过了三十分之一。
中央红军之下,还有湘鄂赣、湘赣、闽浙赣、赣西南四块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是红3军团的起源地,江西修水、铜鼓、万载三县的开国将军就出自于这一地区。
湘赣根据地是红6军团的起家地,江西宁冈、永兴、莲花、吉安、遂川等县的开国将帅就来自于这一根据地。
闽浙赣是方志敏创建的根据地,像开国中将吴克华,就来自于这一地区。
最后一个赣西南是红12军和红20军的起源地,刘贤权、江燮元等一大批开国将军来自于这块地区。
既然江西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如此之大,为什么建国后却没有元帅和大将呢?
![]()
方志敏同志
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江西早期的高级将领多数牺牲在了建国前。
红军时期的江西籍干部,建国后以开国少将为主,部分授予中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战争原因导致的。
江西省虽然是中央苏区的首府,但因为长期遭受战争创伤,很多江西籍高级将领并没有活到解放后。
以赣西南苏区为例,在鼎盛时期,赣西南红军一度发展到了2个军1万余人,不过,随着国民党对我苏区“围剿”的加大,再加上内部的一些原因,赣西南红军高级将领多数殒命沙场。
赣西南苏区是段起凤、赖经邦等一手创建起来的根据地,可惜,作为红军创始人的他们,都没有活到解放后。像江西行委书记李文林,红20军军长曾炳春,红20军代军长萧大鹏,赣西南特委委员丛允中、朱昌偕、龙超清、古柏,甚至是闽浙赣的代表方志敏、唐在刚、吴先民,都牺牲在了建国前。
红军时期的战争频次是很高的,光中央红军,就进行了600余次的重要战役战斗,更别提其它地方红军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显得建国后江西籍高级将领很少。
![]()
弋横起义
原因之二:江西籍的老红军多数参加文职工作。
奠定我军建军基础的十大起义,包括1927年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弋横起义和黄麻起义,1928年的平江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渭华起义,以及1929年的百色起义。
仅有南昌起义和弋横起义爆发于江西。
南昌起义中,江西籍将领多数都是中下层军官,影响力不大。而弋横起义则不然,像方志敏、邵式平、方志纯、黄道等,就是弋横起义的领导者。
弋横起义的参加者多数都是江西籍革命领袖,有一部分人也活到了建国后,比如方志纯、邵式平。
可惜,在1955年授衔时,方志纯已经是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也担任了江西省委第二书记。根据文职干部不授衔的原则,他们也就与军衔无缘了。
其他江西籍代表,曾山曾是商业部部长,陈正人是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贺敏学则转入西北建筑工程总局任职,他们都不符合授衔标准,这影响了催生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的可能性。
尽管没有出现开国元帅和大将,但江西籍的开国将军群体,在建国后依然最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奋勇向前,呕心沥血,为新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向这些江西籍的开国将帅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