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之死,顾名思义,就是爱欲已经死了,爱欲(Eros)是古希腊以来就非常注重的一种爱的欲望或原动力。爱欲之死,这个书名可以说戳中了现代很多人的痛点,因为很多人说过“我不相信爱情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人对爱情的信念为什么越来越弱了?为什么你真爱了,就会被称为“恋爱脑”?年轻人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的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问题,还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阿兰·巴迪欧在给这本书的序中说:
是什么将爱置于濒死的边缘?自然是当今时代的个人主义,一种将一切事物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的必要性,一种可定义当今社会所有个体自私行为的逻辑。事实上,纯粹的爱站在当今这个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这并不是说只有一纸婚约能保证两个人惬意的共同生活——事实上,纯粹的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他者”这一存在的经验。
这段话抓住了这本书的根本意思,概括出了韩炳哲要表达的所有要点。人们对爱情的热情越来越低了,大概是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人主义。今天人更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大家通俗所说的“好好干事业”。一个人恋爱失败了,得到的最多的鼓励是:“没关系,干事业”。明星离婚了,他们的粉丝也会说“好好干事业”。爱情似乎被放在了事业之下,至少是事业能填充或替代的,爱情更像是锦上添花,甚至像是一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的奢侈品。在今天较为普遍的“慕强”的心理下,人们更想做的是强大自己,让个人过得成功、舒服。爱情则成了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与金钱,还要磨合、妥协甚至吵架的一件内耗的事情,今天人工作已经很累了,很多人实在顾不上什么“突破自我,走向他者,投入恋爱”了。
第二,市场化与商品化。当今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去获得,金钱被赋予了远远超过爱情的魔力,即韩炳哲说的,“钱让一切变得没什么不同。它消除了所有本质上的差别。”当一切都被用钱来衡量的时候,爱情也就遭到了重创。人们在踏入爱河之前就开始了计算,各种考量,实用理性的思维先行,先看这个人的价值、拥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有没有高学历,而不是靠心。这就是今天网上流传的金句——“智者不入爱河”,但凡靠感性的冲动去开启的爱情,都容易被称作“恋爱脑”。在爱情上的付出,本来是正常的事情,是美好的事情,是值得的事情,结果被歧视,被鄙夷了。这就是最近流行的一句话“谁动真心,谁就输了”。这反过来,加剧了人在两性关系中对金钱的看重,这种心理逻辑很容易理解:既然爱情不可靠,那还是抓钱吧。既然爱一个人这么复杂,无论如何都会被绑架,那还是爱自己吧。这还有什么爱情可言呢?金钱崇拜,也是资本全球化的影响之一,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爱情就边缘化了。
第三,对婚姻的疑惑与恐惧。今天恐婚的人越来越多了,结婚率变低,离婚率变高,在经济独立、个人主义、资本至上的价值观下,婚姻也就很容易沦为彼此束缚或合伙赚钱的一张纸而已,人们对和一个人相爱几十年、同床共枕几十年这件事越来越没有信心了。这与今天的女性独立、人口流动性大、观念多元、崇尚自由、解构主流价值观、张扬个性等等都有关系。婚姻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它也需要根据人的变化做出调整与改变。
韩炳哲认为人不愿意了解“他者”,拒绝“异质化”,结果就是越来越单一。所以,巴迪欧提出“爱是双人舞”:爱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我们俩”的事,是两个人对“差异”性的接受。也正因为这“差异”性,人与人的互动才有意义、有意思,才有创造性可言,互相才能长久地吸引,爱情与婚姻也才能够长久地坚守。韩炳哲说:“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恋人,才能有思考能力”。拒绝爱情,会毁灭你的思考力。在同质中,只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人是舒服的,但是创造力也不会被激发出来。所以,韩炳哲的书写都是为了唤醒爱情、捍卫爱情、鼓励相爱,而不是表达颓丧与绝望。用巴迪欧的话来说,就是“重塑爱情”,让人重拾对爱情的信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