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高层突然往北京打了个紧急电话,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拉着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一谈就是近两个小时。挂断电话后,欧盟方面迅速官宣:王文涛部长已接受邀请,将前往布鲁塞尔开展紧急磋商。
究竟是什么事让欧盟如此急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还是为了稀土。
然而,通话释放的沟通信号尚未完全落地,欧盟又按捺不住了。
据彭博社10月22日报道,当地时间23日,欧盟国家将在布鲁塞尔召开领导人峰会,消息人士透露,德国、法国、波兰等国明确支持在峰会上讨论“中方对欧日益严格的贸易措施”。
多名知情人士披露,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同样支持对华贸易强硬,并愿意讨论使用“反胁迫”机制,作为对中方最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回应。
作为欧盟于2023年底生效的“重磅工具”,《反胁迫工具法案》权限广泛,可对目标方实施贸易与服务限制、知识产权削减、外资准入及公共采购限制等措施,被不少人视为应对国际博弈的“核选项”。
其设计初衷本是发挥威慑作用,自生效以来从未真正启用——即便此前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时,欧盟也曾多次放风要动用该工具,最终仍因顾虑不了了之。此次再提启用,连德国内部官员都发出警告:若真激活这一工具,欧盟必将面临显著的经济反噬。
![]()
事实上,无论欧盟对中国发出何种威胁,也解决不了自身产能与供应链的短板。
此次通话中,王文涛部长已明确向欧盟传递关键信息:中方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综合考量自身战略安全与全球产业链稳定后的决策,绝非无端限制。中国始终在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同时坚持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且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已经很照顾你们了,该批的都批了,别太过“得寸进尺”。
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现实:给你面子,你要懂得接;给你台阶,你要懂得下。中国有足够底气维护核心利益,而欧盟,恐怕没那么多“资本”经得起折腾。
要知道,中国不只是稀土领域的“关键玩家”,更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基础的螺丝钉到高端的空间站,从特高压电网技术到半导体产业突破,中国凭借持续创新,逐步打破了过去西方在多个领域的垄断格局,构建起全面且有韧性的产业体系。
反观欧盟,若想与中国“硬碰硬”,首先需正视自身实力与需求的差距。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欧盟此前刚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但结果呢,我们也看到了,打压中国并没有让他们的发展更有优势。
现在的欧盟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跟着美国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回归理性,与中国相向而行?选择权完全掌握在欧盟手中,但需明确的是:若欧盟真的动用所谓“反胁迫工具”对付中国,中方必然会采取力度更大的反制措施。届时,欧盟失去的将不只是稳定的稀土供应,更可能错失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这条路该怎么走,欧盟得想清楚了。毕竟,在国际博弈中,选错方向的代价,可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