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长都踩过这个坑——明明是想帮忙,结果反而成了孩子学习路上的“障碍”。
红笔圈画、橡皮擦翻飞,仿佛谁更卖力,谁就是尽职的父母。
不会的题直接给思路、字迹潦草立刻要求重写,甚至悄悄上网搜好范文再润色还给孩子。
慢慢地孩子,把学习当成了配合你演出,孩子学会的是有问题先瞄爸妈,而不是有问题先啃课本。
![]()
短期内好像成绩亮红灯少了,长期却埋下了离开父母不会走的隐患。
![]()
家长在孩子作业本上,除了按常规签个名,还额外写了一大段评语。
这评语把孩子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都写进去了,啥时候开始写、啥时候写完,做作业时专不专注,每篇课文读了几遍、理解得怎么样,就连做错的题都详细分析了,还提到孩子当时是啥情绪状态。
![]()
这位家长论文式作业签名被晒到网上了。
![]()
刚开始,有人觉得这家长可真是用心又负责。
但没过多久,就有网友提出疑问了,说难道不是 “自我感动式育儿” 的典型例子吗?
本来作业签名挺简单一事儿,怎么硬生生变成了长篇大论了呢?
![]()
看到这么长的签名,老师不头疼吗?
老师的核心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的精力原本应该集中在备课和授课,保证知识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批改作业以及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找出学生的薄弱之处;管理班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但现在这样的签名,不是硬生生给教师增加了一些不属于他们专业范畴的任务吗?
一个班里有 30 多个家长,每个人都写长篇反馈。要是教师把这些反馈一个个认真读完、理解清楚,甚至还要回复,那就不得不从教育者变成文字阅读者了。
原本教师可以用来分析试卷、设计辅导方案的时间,就这么浪费在这种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的沟通上了。
![]()
教学质量不会受到影响吗?
其实从这件事看的出来,当下部分教育行为正陷入 “形式大于实效” 的陷阱。
教师要求家长写反馈,可能是为了证明家校联动到位;家长愿意写长篇签名,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负责。
双方都在通过形式化的行为自我感动,但这些能帮孩子提升成绩吗?能让孩子更爱学习吗?能让教师更精准地辅导吗?
当教育脱离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核心,变成教师与家长的形式化互动,再用心的小作文,也只是消耗精力的空耗。
教师专业引领,家长适度配合。教师凭借专业能力把握教育方向,家长凭借陪伴优势提供情感支撑,二者目标一致、权责清晰,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
眼下在家校合作里,出现了 “家长写小作文” 还有 “教师吐槽负担太重” 这些情况。究根结底,其实是家校之间这种 “合伙人” 关系失去了平衡。
这种失衡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有的教师放弃了自己专业上的引领作用,把教学该承担的责任扔给了家长;另一方面就是有的家长越过了合适的界限,插手教师正常的专业工作。
教育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看做了多少能让人看见的事,而是看做的这些事是不是真对孩子有帮助。
形式上做得好不好看不应该等同于教育有没有实际效果,这种本末倒置的认知,不仅会让教育陷入空耗式内卷,更会错失真正能滋养孩子成长的核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