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酒店入住率下滑11%,三大原因揭示行业新趋势
黄金周酒店遇冷,节后反现满房潮?
酒店业迎来最冷静国庆,转型之路在何方?
为什么今年国庆酒店不“黄金”了?
华住、首旅如家调整策略,黄金周效应减弱
![]()
今年国庆长假,酒店行业并未出现预期中的火爆场景。多地从业者反馈,假期订单量同比下滑,甚至出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倒挂现象。这一变化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消费模式、市场结构和服务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
截至9月中旬,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国内酒店预订量虽同比去年有所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平均房价(ADR)同比下降约11%,部分热门旅游城市如丽江、大理的高星酒店,国庆期间入住率不足30%,而节后工作日的预订反而接近满房。这种“旺季冷、淡季热”的现象,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四川某景区酒店国庆前三天入住率勉强维持在75%,但10月4日后骤降至30%以下;云南多家度假酒店甚至出现“国庆空房、节后满房”的异常情况。
![]()
消费理性化与临期预订成为新趋势。游客决策周期大幅缩短,据飞猪数据,今年国庆近30%的订单在出行前1天内才完成预订,远超往年。消费者倾向于根据天气、价格波动临时决策,甚至出现“当天订房、当天入住”的极端案例。高性价比成为首选,游客更愿意选择中端和经济型酒店,而非高端奢华品牌。华住集团数据显示,旗下全季、桔子水晶等中端品牌国庆期间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反超2019年同期15%。
区域分化与需求转移同样显著。西部降温,东部回暖,暑期西部避暑游火爆(如新疆、青海酒店入住率超90%),但国庆期间,东部沿海城市和近郊目的地反而更受欢迎。例如,上海、杭州周边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40%,而云南、广西等长线目的地热度下降。“串游”模式兴起,游客更倾向于在一个假期内串联多个城市,高铁+租车组合订单同比增93%,导致单一目的地停留时间缩短,酒店订单分散化。
![]()
四川某景区酒店国庆收客情况
新消费习惯冲击传统模式。自驾与露营分流客源,租租车平台显示,国庆国内自驾订单同比增5.8%,许多游客选择“车宿”或露营,减少酒店依赖。青海某酒店业者坦言:“新能源车能睡觉做饭,直接冲击我们入住率”。体验式消费优先,游客更愿为文化体验(如音乐节、非遗手作)付费,而非单纯住宿。国庆期间,热门演出周边酒店搜索量暴增1.5倍,但传统观光型酒店预订低迷。
![]()
面对新趋势,头部酒店集团已快速调整策略。动态定价与末段促销成为重要手段,华住推出“今夜特价”系统,通过实时调价提升库存利用率;跨界融合与场景变现同样关键,亚朵酒店大堂零售香薰、盲盒,部分度假村结合旅拍、宠物友好服务提升附加值;深耕本地与细分市场也不可或缺,如首旅如家针对长者推出节后错峰套餐,岭南控股结合“秋景+民俗”设计主题线路。
![]()
国庆市场并未萎缩,而是转向更理性、分散和体验驱动的模式。据文旅部预测,今年国庆国内游人次仍将突破7亿,旅游消费规模达1.8万亿元,但增长动力从“量”转向“质”。酒店业需放弃“赌旺季”的旧思维,转而关注全年均衡运营——深耕本地文化、强化弹性服务能力,并通过数字化工具应对临期预订常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