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空气中的薄雾还未散尽,“90后”新村医谢海超已提着医疗箱,叩开了稽东镇新上王村陶大爷家的大门。每个月,她都会为这位年过七旬、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进行血压血糖测量、开药指导。对于需辗转两小时公交才能抵达区级医院的陶大爷而言,这位年轻医生的如期而至,不仅是健康的守护,更是一份踏实的依靠。
![]()
这一幕温馨的场景,是柯桥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深刻变革的生动缩影。面对村医老龄化、技术断层与村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柯桥区自2014年起在全省率先破局,探索推行“新村医”县招乡聘村用机制。像谢海超这样的青年村医,柯桥区已经累计培养了7批共285人。通过“3年大专+1年实习+2年规培”的定向培养模式,现已有156名医学毕业生扎根乡土,成为破解基层医疗难题的“生力军”,扭转了乡村医疗“青黄不接”的困境。
![]()
这种“沉”下去的改变,在柯桥区并非个例。在平水镇上灶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村民看完病后只需“刷脸”即可完成医保结算;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陈大爷因心律不齐触发了智能手环预警,新村医陈海虹接到分院电话后立即上门,避免了意外的发生……这些便捷服务的背后,是柯桥区自去年创新打造的“健康数据基座”可视化平台。该平台集成全区20.6亿条健康数据,将物联网设备与数字平台深度耦合,实现常用药品身边配、诊后服务在身边、预约办理在身边等功能,既为患者省去奔波劳顿,也为新村医减负赋能。同时,柯桥区心电一张网全覆盖、巡回诊疗服务等优质医疗提升项目落地,更成为打通群众健康守护“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落子。
![]()
基层医疗服务的提质升级,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柯桥区以“五星小医站”培育建设为关键支点,大力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模块化、标准化建设,带动了整个基层服务模式的革新。柯岩街道路南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柯桥区首批获评的“五星小医站”之一,面积虽小却功能齐全,拥有全科门诊区、中医诊疗区、输液检验区等,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完成抽血化验、心电图、B超等检查,还能享受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理疗。这种“小病不出村”的就医体验,使得村级就诊率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柯桥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何倩霞/文 吕钢/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