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向乘客收“燃油附加费”,这事儿怎么听都觉得离谱。石家庄的崔先生最近就遇上了这么一桩怪事:他打了一辆新能源网约车,结账时发现车费里竟明晃晃地列着一笔3块钱的“燃油附加费”。电车上哪儿烧油去?这钱收得连个像样的说法都没有。
据澎湃新闻10月22日报道,崔先生不明白电车为什么要收取燃油附加费?崔先生投诉称,他于9月中旬打了一辆新能源电动网约车前往石家庄火车站,支付时发现原本11.9元的打车费变成了14.9元,多出的3元为燃油附加费。崔先生说,他查询此前的部分滴滴出行订单发现,都额外收取了燃油附加费,从0.5元到3元不等。他要求滴滴出行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多收取的费用退一赔三,并调查所有乱收燃油附加费的行为。
查了查过去的订单,崔先生发现不止一次被这么收费,有时五毛,有时三块。较真的他,一纸投诉把平台告了,要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三”,还要平台彻查所有类似乱收费。
这事看似只是几块钱,甚至只是几毛钱的小账,背后却藏着规则失守的大问题。
所谓“燃油附加费”,本是为平衡油价波动而设,核心是“用油才付费”。很多地方,比如石家庄,都明确规定新能源车不得收取这项费用。然而现实中,电动车照样“被烧油”,平台也照样“默许收”。规则在这儿,仿佛成了软柿子——谁都能捏一下。
更值得追问的是平台的角色。崔先生投诉后,平台起初只补偿3元代金券,直到交通部门介入,才升级处理。这种“不投诉不处理”的态度,本质上是对违规行为的纵容。社交平台上随手一搜,类似乱收费屡见不鲜,从五毛到五块不等。平台常用的“扣服务分+发代金券”处理套餐,不痛不痒,根本形不成震慑。
有人说,司机也不容易,几毛钱的事,几块钱的事,何必较真?
可消费者的“较真”,从来不是小题大做。今天默许三块钱乱收,明天就有人敢收五块、十块。每一笔不明不白的费用,都在蚕食公共政策的公信力,也伤害着消费者的信任与权利。
从航空到出租车,“燃油附加费”之所以能被公众接受,是因为它合法、合规、透明。而电动车收“油费”,本质上是对政策名称与逻辑的扭曲。即便平台或司机确有增收压力,也该换个名副其实的项目,而不是套用根本不成立的“燃油”之名。你压根就不使用汽油,你咋收取“燃油附加费”?这不是不伦不类吗?倒不是我们不感激网约车师傅的付出,也不是非要较真几毛钱、几块钱,更不是花不起这些钱,而是“感觉十分不舒服”。
师傅再辛苦,资金再很少,那也不是让乘客坐电动汽车还要缴纳燃油附加费的理由。这就是“师出无名”。而对于平台来说,也不能总把责任推给司机,而应主动完善系统设置、加强费用审核;监管部门也不能坐等投诉上门,必须主动出击、常态监督。
规则不能总是“纸上威严”,执行中却沦为“软柿子”。只有让规则真正带上电、长出牙,才能终结“电车收油费”这类荒诞戏码。
哪怕真想多收个几毛钱、几块钱,也请设置一个能拿到台面上来的“借口”。“燃油附加费”?电车?真的说不过去。电动汽车收燃油附加费”,想增收也得找个“像样点的理由”,而不是“你就得给”“我就得要”!
就好比,我们去饭店吃饭,你为了多赚钱,可以找各种狡辩的理由:凳子钱、桌子钱、盘子钱、筷子钱。上厕所的钱,最起码“沾点饭店的边”,而你总不能要收牙膏钱、牙刷钱、动物园的门票钱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