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1914年,欧洲已经“怀上了一场大战”。各帝国与王国之间积怨已深、账目冗长。而当战争爆发时,大多数人竟感到兴奋不已——终于能和那些“傲慢的德国佬、青蛙吃客、俄国佬、英国佬”(请随意替换)一决高下了。大家都以为:圣诞节前肯定能凯旋回家。结果——呵呵。
欧洲已经一个世纪没有经历过长期战争了,过去的战争顶多持续一年半载。然而,当数以千万计的人被动员上前线,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这是一场黏滞、漫长、毫无希望的阵地战。
事实证明,在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完善的后勤体系,以及部队与装备的机动能力。
俄国帝国陆军不得不在本国境内作战,而西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并不发达,因此必须积极利用河流网——这些河流在西部行省十分丰富。通过河流,可以迅速向部队运送弹药和增援,撤运伤员,实施登陆作战,并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只是——俄国在西部并没有现成的河流舰队,因为此前没有这种需求,只能重新组建。战争爆发半年后,这一问题终于被认识到并开始解决。1915年1月17日,**总军事技术局(ГВТУ)**向最高统帅部建议开始建造河用装甲舰艇。最高统帅部于1915年4月5日下令ГВТУ开始组建河上装甲部队。
![]()
计划组建三个河流装甲分队,每个分队配备三艘炮艇、六艘侦察艇、六艘巡逻与通信艇,以及四艘带外挂发动机的扫雷艇。一个重要要求是——这些舰艇必须能够通过铁路平台运输。
所有九艘河炮艇由**“贝克尔及公司”金属机械造船联合股份公司(АО Металлургических, Механических и Судостроительных заводов “Беккер и Ко.”)在雷瓦尔(今塔林)建造,设计基础取自舰艇工程师、参谋上尉格劳恩的方案。
装甲侦察艇的建造由敖德萨的K.O.雷文斯基造船厂**(14艘)和**“维加局技术事务所”(Bureau Vega)**(波尔戈游艇厂,4艘)分担。
![]()
所有18艘装甲巡逻艇(外加30艘供机动浮桥营使用的半装甲艇)则委托在美国建造,因为在俄国生产此类舰艇既要从国外购买发动机,又费时费钱,不划算。
通信艇和扫雷艇则通过直接采购获得。
装甲巡逻艇的设计由参谋上尉西蒙诺夫主持,从1915年4月20日开始,历时一个半月完成。
艇体为平底设计,螺旋桨由保护隧道包覆。按技术要求,吃水0.61米,使其能够在俄罗斯西部的浅水河道中作业。
吃水限制要求在装甲布置上十分谨慎。根据不同部位的重要性及装甲倾斜角度,厚度为6、5和4—3.5毫米。所用的铬镍钢装甲在150、200和500步距离上,均能抵御莫辛步枪子弹的穿透。
![]()
艇首部分主要放置船具;在装甲驾驶舱内设有舵轮和一台斯特林汽油反转发动机,带有电点火、启动器和照明系统,功率85马力。发动机由舵手位置远程操控。
为防碎片伤害,驾驶舱和机枪塔内壁都覆盖了毛毡。驾驶舱前方的观察窗装有可掀装甲遮板,舱侧与尾部的射击孔均可关闭。驾驶舱和甲板两侧设有带可折叠盖板的储物凳。尾部的装甲舱内放有两只镀锌燃料油箱。
驾驶舱上方安装一座可旋转装甲机枪塔,配备一挺7.62毫米机枪,最大仰角 +35°,弹药2000发,分装于8条弹带中。
由于国内工厂已被军需订单占满,这18艘巡逻艇的建造合同最终于1915年交给了美国的“穆林斯公司”(Mullins & Co.)。
![]()
1 — 旗杆座,2 — 缆绳导板,3 — 双系缆柱,4 — 识别灯,
5 — 观察缝,6 — “马克沁”机枪,7 — 机枪炮塔,
8 — 带装甲盖板的射击孔,9 — 可拆卸篷布,
10 — 37毫米“霍奇基斯”炮,11 — 可拆卸舵柄,
12 — 通向舵舱的舱口,13 — 燃油箱加注口,
14 — 旗杆座(后部),15 — 排气口,16 — 舵叶,
17 — 螺旋桨,18 — 带导流罩和支架的螺旋桨防护护栏,
19 — 螺旋桨隧道,20 — 舱柜盖,21 — 通往船员舱的装甲门,
22 — 固定钩,23 — 救生圈。
![]()
——平斯克军区的巡逻装甲艇
![]()
巡逻装甲艇(自1921年起称为“D型警戒艇”,自1925年起称为“D型装甲艇”)
共18艘(编号№1–18),制造商为美国“穆林斯公司”(Mullins & Co.)。
订购年份:1915年
开工年份:1915年
投入使用时间:自1916年起
![]()
![]()
巡逻艇,1919年4月起编号为第5号,1919年9月改为第9号。1921年除籍。
侦察艇,1919年4月起编号为第6号,1919年8月3日损失。
第1号艇:自1928年起编号为D-1,1934年3月起为BK-1,1939年2月起为第132号。
第2号艇:1921年起为СК-2,1928年起为D-2,1934年3月起为BK-2,1939年2月起为第133号。
第3号艇:1921年起为СК-3,1928年起为D-3,1934年3月起为BK-3,1939年2月起为第134号。
第4号艇:1921年起为СК-4,1928年起为D-4,1934年3月起为BK-4,1939年2月起为第135号。
![]()
三艘艇(编号132–135中的一部分)后来被修复并改名为BK-35至BK-37。
BK-36和BK-37于1944年5月重新服役。
损失情况:第6号(1919年8月3日)、第132号(1941年9月)、第133号(1941年9月)、第134号(1941年9月)、第135号(1941年9月)。
除籍情况:1921年——第9号;1945年10月——BK-36、BK-37。
正常排水量6.5吨,1933年时满载排水量10吨。
长度9.15/9.5米,最大长度9.21米。
宽度2.15米(水线处)/2.44米,最大宽度2.47米。
从水面至机枪塔顶高度1.52米。
设计吃水0.61米;1933年时为0.65–0.85米。
装甲:防弹级。
![]()
水线处有宽381毫米的装甲带(其中127毫米在水线以下),机舱与艉尖舱舷侧装甲厚度为5毫米;机枪塔与驾驶舱-机舱两侧装甲6毫米,顶部4毫米;甲板无装甲。
垂直装甲厚度1915年为5–6毫米,1920年代至1941年增至6–7毫米。
动力装置:1台“斯特林”(Stirling)G型汽油机,功率80马力,1920年代改装为“Scripps”发动机,功率100马力。
推进装置:1具螺旋桨。
航速10.5节。燃油消耗每小时20千克。
顺流(在第聂伯河上)航速14–16公里/小时,逆流9–11公里/小时。
燃料储量700公斤汽油。
航程315–560公里(顺、逆流)或约500海里(以5节航速)。
续航时间35小时。
乘员7人(其中两人为少尉指挥官)。
![]()
武装:
最初为1–2挺7.62毫米/94式“马克沁”机枪;
自1940年起装备1挺12.7毫米DShK机枪、1挺“马克沁”和1挺DP轻机枪。
1925–1940年装备1门37毫米“霍奇基斯”炮,1940年改为DShK机枪。
可在甲板上超载携带两枚“R”型锚雷。
无无线电台及救生艇。
改装:1930年代末,编号132–135的艇增装1×12.7毫米/79 DShK机枪。
![]()
到1916年3月19日,共有18艘巡逻艇从美国运抵彼得格勒。其中两艘(第1号和第16号)被留在彼得格勒,隶属于预备机动浮桥营,用于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1916年5月26日至6月11日期间,有12艘巡逻艇被派往莫济里,以加强特种用途独立海军旅的舰艇力量(该河上舰队由96艘不同类型的船只组成,隶属于刚刚由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组建的旅)。
剩下的四艘巡逻艇(第8号、第9号、第10号和第11号)于1916年5月26日调往第5集团军,并于5月29日抵达德温斯克(今拉脱维亚陶格夫皮尔斯)。这些舰艇的驻地设在“德温斯克·波古良卡”一带。在此地,舰艇的武装得到了加强——增装了一挺第二7.62毫米“维克斯”机枪。
驻德温斯克的巡逻艇在1916年曾参与过几次与德军的战斗。例如,8月29日傍晚,第8号艇用机枪火力迎击沿岸行进的德军步兵纵队。在战斗中,该艇被一发15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炮弹贯穿艇体但未爆炸。然而,这一击已足够致命——巡逻艇被击翻并沉没。两名水兵阵亡,其余船员游上岸脱险。9月10日,第8号艇被打捞上来并拖回“德温斯克·波古良卡”,随后被送往彼得格勒进行修理。
![]()
1916年秋天——从河底打捞上来的第8号装甲巡逻艇。艇体上被德军炮弹击穿的破口清晰可见。
![]()
其余三艘巡逻艇被拉上岸,在德温斯克过冬。然而,冬天过后,这些舰艇再也没有重新投入战斗。随着俄军的瓦解,第5集团军剩下的三艘装甲巡逻艇(第9号、第10号和第11号)在1917年11月被撤往后方至普斯科夫,并于1918年2月被德军缴获。而第8号艇在修复后则决定完全不再送往前线。
两艘被俘的艇被编入德军的航运小组,之后进入爱沙尼亚海军的楚德分舰队,作为辅助船只使用,分别命名为“Кыу”(Küü)和“Мару”(Maru)。
1917–1918年冬季,驻莫济里的12艘艇在第聂伯河上被德军缴获,其中6艘在1918年初被占领军作为警戒艇使用。1918年11月德军撤退后,这些被遗弃的艇被“彼得留拉部队”接收。
1919年2月5日,红军收复该地区,并缴获这些艇(当时误认为是德制),随后将其编入红军的河上舰队服役。
![]()
1918年——德军拖曳被俘的装甲巡逻艇
1919年2月,为了保障第聂伯河上的运输并保护水路免受土匪袭击,苏维埃方面组建了第聂伯河红旗舰队。当时上第聂伯地区的商船队拥有159艘蒸汽船和约700艘无动力船只。舰队的组建工作由原黑海舰队水兵A.V.波卢帕诺夫负责。
在基辅,红军缴获了四艘装甲巡逻艇,在切尔卡瑟又找到了一艘。3月16日,这些巡逻艇被送去维修,并依次编号为第1至第5号,最初被命名为“列宁号”、“谢甫琴科号”、“乌克兰人号”、“共产主义者号”和“卡尔·马克思号”。然而,几周后,这些艇被取消了名字,只保留了编号。
起初计划仅使用这些巡逻艇,但事实证明它们的发动机并不可靠,不适合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于是决定在几艘第聂伯河蒸汽船上安装陆军火炮,从而临时改装成炮舰。这些“即兴”炮舰大大增强了舰队的作战能力。
根据1919年3月21日发布的舰队命令,其初始编制包括:
- 六艘装甲蒸汽船(“信使号”、“阿波罗号”、“撒母耳号”、“阿尔诺德号”、“忠诚号”和“上将号”),每艘装备两门1902年式76.2毫米野战炮和四挺不同型号的机枪;
- 五艘装甲巡逻艇
舰员主要由黑海舰队的水兵以及前装甲列车“自由或死亡”的战士组成。
![]()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波卢帕诺夫(Андр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олупанов,1888–1956)
1919年4月4日,第一艘修复完毕的装甲巡逻艇即刻出动,执行对阿塔曼·泽廖内(Зелёный)匪帮的作战任务。该匪帮在特里波利地区劫持了几艘第聂伯河蒸汽船。装甲艇与一艘载有登陆部队的蒸汽船一同出航,沿岸则配合有一支红军骑兵分队。然而,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骑兵部队被当地土匪阻截并缴械,登陆队在强敌火力下被迫作战两个小时后撤退,舰船只得逆流而上撤离。
4月9日,另一支部队出动,组成包括一艘**“信使号”(Курьер)炮舰**(装备两门1902年式76毫米野战炮)、装甲艇2号(“列宁号”)以及三艘载有450名士兵的蒸汽船。这次行动在维什哥罗德附近几乎没有损失地缴获了匪帮的武器。
4月26日,又一支分队出动(包括“信使号”和“撒母耳号”两艘炮舰,各配两门76毫米火炮,另有5号装甲艇及数艘载有登陆部队的蒸汽船),前往切尔诺贝利方向。舰艇悄然接近目标,突袭成功,缴获了7艘蒸汽船,并击溃了**阿塔曼·斯特鲁克(Struk)**的武装。
5月4日,舰队再次出击,攻击泽廖内的部队。在战斗中,1号装甲艇的发动机熄火,被水流冲到浅滩,约40名匪徒趁机进攻。幸亏**“信使号”炮舰**及时赶到,才将艇员救出。
红海军舰艇还成功参与了镇压阿塔曼·格里戈里耶夫(Grigoryev)叛乱部队的作战。5月21日,装甲艇与其他舰只在激战后占领了切尔卡瑟市。
随着经验积累,这支革命舰队的水兵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匪帮。然而,从整体来看,舰队的实际战斗力、纪律性与训练水平都极为低下。此时,他们面临的敌人不再是乌合之众的土匪,而是组织严密的波兰正规军——其东进部队还组建了波兰平斯克河舰队(Pinska Flotilla)。
舰队部分舰艇被调往普里皮亚季河作战。6月22日,炮舰“阿尔诺德号”和5号装甲艇对波兰军后方发动一次长达数十公里的突袭,在**卡恰诺维奇(Kachanovichi)地区对敌方开火后安全返航。7月27日,在奥索博维奇(Osobovichi)**村附近,2号与5号装甲艇在“阿尔诺德号”炮舰掩护下再次行动,突袭波军后方,登陆部队炸毁了一座重要桥梁。
第聂伯河舰队装甲艇 БК-2
![]()
与此同时,德尼金(Denikin)的白军也发起进攻。1919年8月28日,白军占领基辅。红军第聂伯舰队主力被迫撤往戈梅利(Gomel),但约有四分之一的水兵选择留在白军控制区。舰队总兵力约2300人,其中只有63名为共产党员,另有40人同情布尔什维克,大多数则倾向无政府主义。直到抵达戈梅利后,舰队才从陆军系统转隶至海军部。
由于战斗力不足、缺乏备件与优质燃料,舰队的装甲艇在1919年秋冬几乎完全停航。
1920年4月初,装甲艇与炮舰被派往别列津纳河(Berezina)支援第16集团军作战。
4月6日,波兰军再度占领了饱受战火的基辅。当时,第聂伯舰队的装甲艇已被分散:
- 4号艇在别列津纳河上,
- 1号与3号艇在戈梅利,
- 2号与5号艇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第聂伯)维修。
第聂伯河舰队
![]()
7月初,波兰军被击退,河上战斗结束,但损失依然存在。1920年夏,1号艇因事故沉没。9月16日,三艘装甲艇(2号、3号、4号)被调入黑海第聂伯舰船支队。此前,来自第聂伯的17号装甲艇(未参加过第聂伯舰队作战)也已编入该支队。
这些装甲巡逻艇在俄国内战中表现出色——其装甲能有效抵御轻武器火力,而小型、吃水浅、机动灵活的艇只常能突然出现、完成任务后迅速消失,让敌人尚未组织起抵抗力量就已被打击。
剩余的第聂伯河舰队巡逻装甲艇(编号2、3和4)于1921年1月被改编为警戒艇,重新命名为СКА-2、СКА-3和СКА-4。自1921年5月25日至1922年6月27日,这些舰艇隶属于第聂伯河口舰队。舰队解散后,它们被转移至尼古拉耶夫港。1925年4月3日,СКА-2、СКА-3和СКА-4被编入西德维纳河独立舰艇支队,并恢复为装甲艇(БКА-2、БКА-3、БКА-4)。自1925年秋至1928年1月,这些装甲艇隶属于西德维纳河装甲艇独立分舰队,驻扎在维捷布斯克。
在1920年代,舰艇尾部的机枪被改装为一门口径37毫米、身管长度为20倍口径的霍奇基斯炮,安装在无防盾的甲板支架上。该炮可进行高射射击,最大仰角为+70°。炮弹重量约0.5千克,射击弹种包括破片榴弹和罗森伯格式霰弹。弹药携带量为200发,理论射程2000米,射速每分钟15发。
第聂伯河
![]()
1925年10月1日,根据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开始组建第聂伯河舰队。1928年初,编号2、3和4的舰艇经铁路从维捷布斯克运至第聂伯河,并被重新命名为Д-2、Д-3和Д-4。稍早,1920年在戈梅利沉没的№1艇被打捞上岸,并于1927–1928年冬季在基辅水运修理厂修复,修复后作为Д-1编入第聂伯河独立舰艇支队。
在此后几年中,舰艇多次更名:1934年3月21日起改为БК-1、БК-2、БК-3和БК-4,1939年4月3日起再度更名为№132、№133、№134和№135。
1938年11月初,巡逻装甲艇上测试了一种由陶宾设计的40.8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该武器性能可靠、精度令人满意,但由于元帅库利克的反对而未被正式列装。
在卫国战争爆发前,4艘幸存装甲艇的37毫米霍奇基斯炮被12.7毫米DShK重机枪取代。
由于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及比萨拉比亚的并入,第聂伯河舰队于1940年6月被解散,装甲巡逻艇№132(原БК-1)、№133(原БК-2)、№134(原БК-3)和№135(原БК-4)被编入平斯克舰队。
截至1940年7月17日,平斯克海军舰队共拥有5艘“D型”装甲艇(包括№17〔即№201〕)以及10艘缴获的波兰装甲艇。
![]()
到1941年6月22日为止,“D型”装甲艇的武装配置如下:艉部一挺12.7毫米DShK机枪(无遮蔽),旋转炮塔内一挺7.62毫米“马克沁”机枪,另配一挺便携式7.62毫米DP轻机枪。艇员共7人,其中1人为无线电员。各艇指挥官如下:
- №201:中尉 彼得罗夫·F.P.
- №202:少尉 乌拉科夫·Я.S.
- №203:少尉 斯涅特科夫·A.N.
- №204:二级技术军需军官 斯特罗加诺夫·A.S.
- №205:少尉 斯图日科·S.F.
![]()
在平斯克舰队服役期间,3艘艇(№202、204、205)在别列津纳河作战,№201与№203则在普里皮亚季河上作战。1941年7月26日,№205艇在别列津纳河帕里奇村附近执行突袭敌后任务时,遭德军坦克与炮火击沉。№201艇于8月24日在普里皮亚季河与“鲍布鲁伊斯克”号炮舰相撞后沉没。8月31日夜间,№204艇在试图突围至基辅、经过奥库尼诺沃村附近德军阵地时,被德军炮火击毁。
![]()
№202与№203艇成功突入基辅,但在1941年9月18日苏军撤离基辅时,被艇员自行凿沉以防落入敌手。
1944年初,苏联工兵打捞起平斯克舰队的3艘装甲艇,并在1944年4月至5月期间完成大修后重新编入第聂伯河舰队,编号为БК-35、БК-36和БК-37(原编号不详)。其中БК-36与БК-37曾参加1944年6月23日至8月19日的白俄罗斯攻势,以及1944年10月至12月在西布格河的作战,并继续参与1945年4月16日至5月8日的柏林攻势。
![]()
![]()
![]()
差点忘了,感谢大家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