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巧夺天工的非遗手作,到余音绕梁的戏曲舞台,京味文化始终是北京最鲜明的底色。走进曹氏风筝工坊、北京市珐琅厂与长安大戏院等文化机构,可以窥见传统技艺与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密码,感受京味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海淀区上庄镇的曹氏风筝工坊内,竹篾翻飞、彩笔流转,一只北京沙燕风筝的轮廓逐渐清晰。“曹雪芹当年在《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专门写下风筝技艺,初衷便是‘济人以艺’,这也是我们传承的核心。”曹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一边扎风筝骨架,一边讲述技艺背后的文化和意义。
![]()
曹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右)演示扎风筝骨架。
曹氏风筝2011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汇宫廷与民间技艺精华,以“扎、糊、绘、放”四艺为核心,保留21首扎制歌诀与20种技法。工坊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线下工坊、线上直播活动,更将非遗课堂搬进社区与校园。
走进北京市珐琅厂的掐丝车间,工匠们正用镊子将细铜丝掐成精美花纹,点蓝工则用吸管蘸取釉料细心填充图案。
“这套《中轴盛景》赏盘系列,将北京中轴线从南端永定门到北端的钟楼沿路建筑群融入景泰蓝工艺之中,重现昔日盛景于方寸圆盘。”在北京市珐琅厂的展厅内,讲解员指着一组精美的珐琅文创介绍着。作为中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承基地,更是京味文化创新的试验田。北京市珐琅厂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让昔日的“宫廷尊享”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幕下,长安大戏院堂厅的脸谱雕塑在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老字号戏院,从西单到东长安街,始终承载着京剧艺术的传承使命。
“长安大戏院的88年,就是一部浓缩的北京京剧发展史。”长安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指着墙上的老戏牌介绍,戏院累计上演演出超万场,接待观众逾500万人次,不仅见证“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风采,更通过一系列品牌活动,为京剧艺术培育新人、留住老味。
(内容转自《北京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