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1890—1935),原名戈绍发,字春霆,号公振。江苏东台人,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学家。他以记者、学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毕生致力于革新报业、著书立说、培育英才,其扛鼎之作《中国报学史》,开创全面系统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
![]()
展览现场
202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是戈公振先生135周年诞辰,也是他逝世90周年。为缅怀并致敬这位著名新闻学家,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爱国赤子 新闻巨擘:戈公振135周年诞辰纪念展”,展览开幕式于10月22日下午举行,展览将从10月23日起向社会公众开放。
![]()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汇集逾200件展品,旨在以回溯性视角带领观众走进戈公振的传奇人生,去感受他四十五载生命承载的时代使命,体验他用脚步丈量的斑斓世界,捕捉他在笔锋下、镜头中的所思所想。展览名称“爱国赤子 新闻巨擘”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人方汉奇先生为展览特别题写,是对这位著名爱国新闻学家最好的定位。
![]()
展览现场
展览以公振先生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分为“文章华国 忠恕传家”、“敬业乐业:戈公振在《申报》”、“跨洋问报 为国发声”、“业务革新:戈公振在《申报》”、“爱国赤子 以笔为枪”、“赤都三载 引线穿针”、“英年辞世 百世流芳”、“报业巨擘 薪火相传”八个单元,全面回顾戈公振先生的生平历程,深入探索他在记者生涯、中外交流、抗日斗争、新闻教育与研究等方面的开创性成就,展示他如何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
![]()
市民在展览现场拍摄
第一单元“文章华国 忠恕传家”,介绍东台戈氏家族中的戈公振及其近支。第二单元“敬业乐业:戈公振在《时报》”,讲述戈公振踏入新闻业之始。他在《时报》首创《图画周刊》,引领中国画刊迈入“铜版时代”;参与时报馆新屋设计,为福州路留下数十年的书香塔影。第三单元“跨洋问报 为国发声”,重走戈公振全球考察之旅。他的足迹遍布欧美日诸国,历访各国政要,考察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新闻事业,旅途中戈公振购存了大量明信片等纪念品,它们在展厅中组成一段1930年代的视觉旅程。第四单元“业务革新:戈公振在《申报》”,回顾戈公振受聘申报馆后在画刊创办、资料室制度建立等方面作出的一番改革。第五单元“爱国赤子 以笔为枪”,聚焦戈公振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的赤心义举:参与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深入东北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两次赴欧从事国际宣传,在《申报·图画周刊》、《生活》周刊以笔为枪,建设抗战救亡的新闻阵地。第六单元“赤都三载 引线穿针”,戈公振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在苏联三年,期间考察苏联工业化、国防、民生建设,向国内发回大量报道,并为徐悲鸿、梅兰芳及中国电影业在苏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第七单元“英年辞世 百世流芳”,戈公振猝然离世后,其亲友在治丧、纪念中的一批相关照片和手稿文献在此展出。第八单元“报业巨擘 薪火相传”,以中国新闻学史学科史的眼光再现戈公振,新闻学史的不朽基石《中国报学史》、遗著《从东北到庶联》,以及《新闻学》《新闻学撮要》等名篇近百年来的种种版本在本单元汇集,展现出戈公振作为一代学人的不朽学术生命。
![]()
《爱国赤子 新闻巨擘——戈公振文献史料图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年10月)
此次展览首次大规模公开戈氏后人珍藏,并在上海图书馆、梅兰芳纪念馆、解放日报社、东台市博物馆等单位的支持下,汇集众多稀见戈公振与亲友的书信、戈公振西行纪念品、戈公振收藏的剪报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明信片。《爱国赤子 新闻巨擘——戈公振文献史料图集》今年10月同期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首次以传记式方式大批量披露戈公振生平文献史料并作详细释读,以作展览之补充。
![]()
戈公振侄外孙孙戈(左1)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致戈公振信函捐赠给馆方 ![]()
杜威致戈公振信函(1919年5月15日)
开幕式上,为本次展览倾情提供大量资料、展品的戈公振侄外孙孙戈讲述了他作为家族后人和新闻业后辈,与公振先生跨越时空的共鸣。戈公振刻苦求知、实地求索、忧国报国的精神长久地陪伴他、熏陶他。他将珍藏的一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致戈公振信函捐赠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增辉。
![]()
戈公振侄外孙孙戈致辞
这封信杜威写于1919年5月15日,他夸赞了时报馆高超的印刷技术。戈公振时在时报馆任职,1920年《时报·图画周刊》创刊,此信于当年的10月8日发表。在开幕式上,孙戈介绍了捐赠这件展品的背后的故事:
今年六月,与版博的老师们去京再次拜访方汉奇先生,先生与我们见面的第一句:“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随后将他藏有公振先生当年赠送其岳父黄寄萍的铜墨盒以及戈公振及黄寄萍等人的相片捐赠博物馆。我也想到也藏有一封百年多历史的英文信札。他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于1919年5月15日从南京写给公振先生,信上写到:“昨天非常愉快地拜访了你的办公室,你们的印刷工艺让我印象深刻,不仅技术高超,艺术上也表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我想,没有其他国家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石版印刷彩色艺术复制品了!”
最后,我想将这封带有百多年历史沉淀的珍贵文献移交给版博,成为你们珍藏大家庭的一员,也让它成为这次戈公振纪念展上耀眼的“光亮”。
![]()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致辞
在馆方策划戈公振展览时,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就提供了很多专业建议,他在致辞中评价戈公振是一位“研究型的新闻记者”和“具有实践经验的新闻学者”。秦绍德认为,戈公振作为新闻学者,不仅依据自己长期收集积累的新闻报刊撰写中国报学史,而且还千方百计利用时机到欧美各国去考察新闻事业:
所以他写出的新闻学著作是有实践基础的,是有历史的、国际的视野的。宁树藩先生说过“《中国报学史》收纳了比较全面的第一手的有关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资料。整个旧中国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在报刊史料价值方面可与本书类比的书籍”。前几年被意外发现、现已正式出版的《世界报业考察记》也是如此。考察欧美各国报馆,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人像戈公振先生那样,如此认真深入到新闻生产的一线所有环节,仔细地察看,忠实地记录,认真思考并总结要点。倘若没有当过总编辑的实践经验,考察也不会如此深入,考察记也不会如此有借鉴意义。
![]()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致辞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祥地和重镇,戈公振先生曾在这里工作、思考、著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认为:“我们今天纪念戈公振先生,不仅仅是回顾一段历史,更是要传承一种精神。在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戈公振先生所倡导的专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他与韬奋先生等同道所展现出的那种服务社会、追求真理的新闻出版人风骨,依然是我们这个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部分重点展品![]()
戈公振编《中国图案集》(有正书局,1925年)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藏 ![]()
史量才致戈公振信函 (上海图书馆藏) ![]()
戈公振赠挚友黄寄萍铜墨盒。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藏(捐赠者:方汉奇) ![]()
戈公振在欧洲新闻考察期间的笔记本(孙戈提供) ![]()
1935年上海生活书店与戈绍怡签订的《从东北到庶联》版权契约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藏) ![]()
1928年1月3日,英国伦敦新闻学院秘书Geoffrey L.Butler致戈公振信函,回应他对了解课程详情的请求。(孙戈提供) “爱国赤子 新闻巨擘:戈公振135周年诞辰纪念展”:展览时间为2025年10月23日—2026年1月22日(周一闭馆),展览地点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市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