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与科技变革大势,我国无论在科研投入、人才引进、培养和选人、用人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使我国在科技成果产出与前沿科技从“一穷二白”到多方突破,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使中国经济由“外延式”发展方式向“内涵式”转变,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第二经济大国、制造大国、产品大国,专利大国,逐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然而,一到每年世界各类别科技、经济、管理前沿(公平、公正)上的诺奖评选之时,我们编制内的6000多专家(包括院士)多年来却一直陷入擦肩而过的“躁动”之中。
诚然,公平公正的诺贝尔奖的获得,并非是衡量国家科研、经济、管理等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但是,一直以来,诺奖的评选结果的核心均是对那些能够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研究,这就自然形成了国际唯一的最高权威性与公信力。
究其诺奖的124次的评选结果,他们所评选诺奖的核心突破,往往需要几十年的验证与积累,而让绝大多数获诺奖成果者,将直接对后世科研成果、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其中也不乏我们华裔学者的重大贡献。如果总是以某些“意识形态”等“政治性”直觉来质疑诺贝尔奖的含金量,这不仅显得有失偏颇,而且可能陷入某些固步自封或自娱自乐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中。
如跳出某些情绪化的表达,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在世界上现已拥有庞大的科研体量和门类齐全的科研院所及组织体系,但为什么多年一直总是与诺奖有“一步之遥”?
在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看来,从许多指标来看,中国完全具有“诺奖社会”的条件。但诺奖青睐的是基础研究,尤其更需要研究者带着纯粹的好奇心探索,因当下我国存在 “帽子”、“级别” 等诸多形式上的诱惑,各种行政化的干扰,以及“有组织科研” 而对个人创新兴趣的压抑,都在不断消磨这份创新意志。另外,还有来自许多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等更深层次问题。
本文观点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其文章来源IPP评论。在此,特此分享给亿万关心国计民生大事的贤人志士阅究。
郑永年教授认为,如果仅从指标来看,中国社会确实具备了“诺奖社会”的条件,学界和知识界的生活水平已超越中产水平。因我国有世界级的学术和巨大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在一些学科(例如医药)中,学者拥有巨量的样本;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者们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中国的研究产出量已历经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一的“论文大国”。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从环境与土壤两个方面来进行认真思考。一直以来,世界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原创性的研究和发现,而应用性研究则很难获得奖项。但基础研究更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研究者要具有独一无二的兴趣;
二是研究人员所拥有的科创自由;
三是研究者们所享有的科研经费保障等。
如果从这些方面来审视中国学者所处的环境,我们就不难发现诸多现实问题了。
第一是“帽子”。中国的“帽子”具有巨大的含“金”量,学者们常为争取一顶“帽子”花费巨大的精力。
第二是“级别”。中国学界各领域常被各种编制内的“学阀”所控制。知识界的竞争基本上表现为各类别“学阀”之间的竞争。一个“学阀”一旦消失,往往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难以实现传承和积累。
第三是“位置”。由于中国学界绝大多数属编制内人员,其基本上是行政主导机制。若能获得位置,“屁股指挥脑袋”的原则就开始发挥作用 ,学者一旦变成“官员”,往往就会荒废自身的基础研究。
第四是“荣誉”。在极其势利和功利的环境中,如果无法带来实质利益,荣誉便毫无价值。学者们对自己荣誉的不尊重与社会对学者荣誉的轻视互相强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是“有组织科研”。研究者们的兴趣往往需要服从于组织或领导的“兴趣”。同时,“有组织科研”大多带有服务于本单位领导“赶超”目标的应用性质,这样直接导致创新思维的扭曲或实际性成果的缺失。
我们深层次的问题是功利主义教育与文化土壤。迄今的教育秩序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才”。这个“才”在前期由家长和老师等广义上的“组织”决定。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系统更是成为实现领导目标的有效工具,学生必须实现领导的“兴趣”。这对各个层面的权力载体(无论是政治还是资本)来说,培养人才就像生产“土豆”一样。这种局面的延续对学生、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不利的,更不用说实现人们摘得诺奖的目标了。
因此,14亿勤劳智慧华夏民族,我们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成就自我,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经济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制造强国、农业强国、品牌强国的光荣与梦想。迫切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内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一切有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横亘。倾力构建良好的创新体系与选人用人机制,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可贵精神,消除体制内外等诸多障隘,为真才实学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舞台,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各项伟大事业实现持续高质高效发展!
![]()
(著名实战专家欧廷君近照)
综合编者欧廷君,全球品牌、创新、人才、企业家概念科学阐述第一人。国内财经、品牌、管理著名实战专家、企业经营战略顾问、亚洲经营智库首席研究员、湖南安邦农业研究院(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创建)专家顾问、研究员、中经专家智库特约专家、首席研究员。国内外数家权威媒体专栏作家,2012年至今,分别在国际顶流杂志网站及国内权威媒体就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品牌、人才、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等社科类发表理论/评论、散文、诗歌三百余篇。
擅长领域:城乡区域规划、定位与品牌塑造、品牌科学发展研究、乡村振兴潜在人文、产业特色开发与匠心锤炼、民族产业、企业品牌经营战略创新创意管理与运作指导工作。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总结所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与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著名权威专家的赞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