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灯家庭教育洪琼校长
洪琼校长和团队(第一排右2:洪琼校长)
小桔灯家庭教育洪琼校长提醒家长:重视学习困难对青少年人格的深层影响
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许多家长只看到成绩单上的数字,却看不到这些数字背后那个正在形成、却可能因挫折而逐渐扭曲的自我。
“孩子变得畏难、逃避,遇到难题就放弃”、“因为学习差而变得自卑、敏感”、“开始用‘我就是笨’来定义自己”……这些信号表明,学习困难的影响已从学业层面渗透到人格建构层面。
![]()
学习困难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远超普遍认知。研究表明,长期经历学习挫折的青少年,其自我评价水平显著低于同龄人,且这种低自我评价会泛化到学业外的多个领域。近日,家庭教育资深专家、浙江省原一级重点高中德育副校长洪琼,基于其对学习动力系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学习困难与人格形成的内在联系,并提供了一套人格修复方案——该方案已在全国多所学校的实践中证明,能有效阻断学习困难对人格的负面影响。
一、深层影响:不只是“成绩不好”
学习困难对青少年的影响,远不止于知识掌握的层面。洪琼校长指出,持续的学习挫折会引发三重人格风险:
自我概念损伤形成“失败者”身份认同、防御机制过度发展导致逃避型人格、成就动机萎缩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循环。
“那个说‘我就是笨’的孩子,不是在陈述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说服自己放弃努力的自我保护壳。”洪琼校长分享了一个触动深刻的案例:一名初二学生在数学连续受挫后,不仅放弃了数学,也开始回避需要逻辑思维的物理、化学,甚至延伸到认为自己“不会有什么出息”,这种泛化的自我否定,正是学习困难影响人格的典型表现。
![]()
二、家庭干预:人格修复的三维支持
面对学习困难对孩子人格的冲击,洪琼校长提出了人格修复的三维支持系统:
评价体系重构: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洪琼校长强调,“当孩子只有一个评价维度时,他的价值感必然是脆弱的。”
她建议建立家庭“多元评价体系”,每天晚上不问“考了多少分”,而问“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帮助了谁?”“解决了什么问题?”,帮助孩子在成绩之外,建立更稳固、多元的自我价值支点。
挫折教育前置:培养“成长型思维”
洪琼校长建议通过“挫折谈话”重塑孩子对困难的认知。当孩子说“我学不会”时,引导他加上“暂时”二字——“我只是暂时还没学会”;当孩子说“我就是不行”时,引导他看到努力的过程——“你已经比上周进步了,我们来看看是哪个具体步骤卡住了”。
成功体验创造:搭建“微成就”阶梯
“持续的成功体验是修复受损自信的最好良药,”洪校长说,“但这里的成功不是指考第一名,而是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她建议采用“小步子原理”,帮助孩子将大目标分解为立刻可以执行的小任务,确保孩子“跳一跳能够到”,在不断积累的“微成功”中重建“我能行”的信念。
![]()
三、治本之策:构建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洪琼校长指出,抵御学习困难负面影响的“治本之策”,在于帮助孩子构建不依赖于成绩的、稳固的自我价值感。这需要从三个核心层面入手:
具体可行建议:
1、分离“行为价值”与“人格价值”:通过具体沟通将人与事分开。不说“你这孩子真粗心”,而说“这道题的计算需要注意细节”;不说“你太懒散了”,而说“这个计划需要更持续的坚持”。
2、发掘“隐藏优势”: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优势——也许是善良体贴,也许是有幽默感,也许是动手能力强。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并赞美这些与成绩无关的优点:“你很会安慰人,这让朋友感到很温暖”、“你提的这个角度很有趣,很有创意”。
3、创造“贡献体验”:在学习之外,创造让孩子为家庭、社区做贡献的机会,如负责照顾宠物、为邻居老人读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让他体验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他人、有价值的人。
洪琼校长总结道:“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高分学生,而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当孩子在学习的战场上暂时失利时,家庭要成为他修复创伤、重拾自信的后方医院,而不是另一个批评他为什么失败的军事法庭。”
四、警惕信号:识别需要专业支持的情况
洪琼校长提醒家长,当孩子因学习困难出现持续的自尊低落、社交退缩、广泛性焦虑,或反复表达“活着没意思”等信号时,表明其心理状态已需要专业关注。同时,也需通过专业评估排除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特定学习障碍等神经发育性因素,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教育干预和心理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