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村庄,32岁的杨明站在新装修的婚房里,苦笑地说:“为了结婚,家里花了28万彩礼,还背了债。但要是真取消彩礼,我可能连相亲的机会都没有。”
在河南某个普通的县城相亲角,一位母亲直言不讳:“要是两家条件差不多,对方男孩有房有车,我女儿当然选他。彩礼某种程度上是给我女儿的保障。”
![]()
当前关于彩礼的讨论往往将之简化为“陋习”或“买卖婚姻”,却忽略了它在现实婚恋市场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彩礼,这个延续千年的习俗,在当今社会究竟起着什么作用?
01 适婚年龄“男多女少”,彩礼成为筛选门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40岁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约1752万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大量适婚男性面临的择偶压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彩礼客观上成为一种筛选机制。它不一定是女方家庭“漫天要价”,更多时候是在众多潜在婚配对象中做出选择的一个参考标准。
![]()
多位农村媒人证实,在性别比失衡严重的地区,彩礼数额往往水涨船高——这是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在婚恋市场的体现。
当适婚女性成为“稀缺资源”,而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竞争激烈时,彩礼自然而然地成为平衡供需的一种方式。
02 经济条件代替个人魅力,成为普通男性的“入场券”
自由恋爱理论上更看重感情和个性魅力,但对许多经人介绍结合的普通年轻人来说,经济条件往往成为首要考量因素。
一位婚恋介绍所负责人透露:“没有物质基础,很多男孩连见面机会都难得到。彩礼和房车成了他们的‘入场券’。”
在现实情境中,当女方面临两个其他条件相似的男性时,有能力支付合理彩礼的一方通常更受青睐。这并非纯粹“拜金”,而是对未来生活保障的理性考量。
![]()
对普通家庭出身的男性而言,个人魅力、学历、职业前景可能并不突出,彩礼和物质条件反而成为他们能够努力达成的明确目标。
03 婚姻梯度效应下,底层男性被“挤出”婚恋市场
社会学中的“婚姻梯度”现象指出,女性通常倾向于选择社会经济地位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
这就导致了一个残酷现实:处于社会经济阶梯底层的男性,往往成为婚姻市场中的“剩男”。
如果没有彩礼这一明确标准,女性择偶时可能会更加看重男方的家庭背景、个人收入和未来发展,这反而会使条件普通的男性更加缺乏竞争力。
在甘肃某地,取消彩礼的倡议反而导致当地普通农村青年结婚更难——女性更愿意流向城市,或选择条件更好的男性,连基本的相亲机会都减少了。
04 彩礼的双重角色:不仅是传统,更是保障
批判彩礼者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在许多婚姻中,彩礼最终转化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或作为女方在孕产期间的应急储备。
一位刚结婚两年的女性坦言:“当时父母要了16万彩礼,他们留下了6万,剩下的10万都给了我。这笔钱在我生孩子后失业期间,成了我们家的救命钱。”
![]()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尤其是对农村女性而言,彩礼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婚姻中的风险补偿机制——补偿女性因婚育可能面临的职业中断、收入减少及健康风险。
没有人赞同天价彩礼,也没有人支持将婚姻明码标价。但简单地取消彩礼,而不改变导致它存在的深层社会结构,可能会让大量普通家庭的男性在婚恋市场中更加被动。
![]()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取消彩礼,而在于如何构建更加健康的婚恋观念,改善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婚姻不再那么沉重地依赖物质条件。
只有当年轻人不再为基本生活担忧,当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育龄女性提供足够支持,当性别比例逐渐平衡,彩礼才能回归其祝福象征的本义,而非婚姻的价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