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深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打响。10月9日,当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升级的公告时,大洋彼岸的华尔街瞬间陷入恐慌。
这次管制有多狠?新增了镝、铽等5种关键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这些元素是制造F-35战机、激光制导系统和最先进芯片的"命门"。
美国国务院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这是"经济胁迫",是"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中国对美国芯片禁令和关税大棒的精准反击。你封锁我的芯片,我就卡你的稀土。公平吗?也许不公平。但有效吗?绝对有效。因为中国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产量和90%的加工能力,而美国呢?几乎100%依赖进口。
但问题来了:美国曾经也是稀土界的"老大"啊!1960年代,美国的稀土产量超过全球一半;Ames实验室是全世界稀土研究的"麦加";美国企业掌握着从开采到应用的全产业链。那么,这个曾经的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又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今天的稀土霸主?
![]()
美国稀土产业曾经的辉煌
要理解美国今天的“痛”,必须回到它昔日的“梦”。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冷战的铁幕缓缓拉开。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科技和军备为核心的对峙时代。就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1949年,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名叫芒廷帕斯的地方,地质学家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宝藏。
这不是黄金,也不是钻石,而是一种当时公众闻所未闻的矿物——氟碳铈矿,稀土的富矿。
于是莫利矿业公司进驻这里,很快,美国的莫利矿业公司在这里建起了山口矿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稀土矿。于是众多的稀土开采工人涌入这个荒凉的地方,日月不停地进行稀土的开采。
![]()
整个冷战期间,这座矿山像一颗强劲的心脏,为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血液。从战斗机的电动机,到“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鳍;从间谍卫星的高精度镜头,到让彩色电视机变得绚烂多彩的荧光粉,背后都有芒廷帕斯的身影。
那时候,美国的稀土产业不只是挖矿,还包括完整的产业链:从开采、分离、提纯,到下游应用。政府大力支持,国防部和能源部拨款研发新技术。
1960年代,稀土开始民用化,应用领域爆炸式增长。彩色电视的荧光粉让画面更鲜艳,石油裂化催化剂让炼油效率翻倍。美国的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用稀土催化剂大幅提高了汽油产量,赚得盆满钵满。
在巅峰时期,美国控制着全球稀土产量的70%以上,几乎形成了绝对垄断。山口矿场如日中天,年产万吨稀土氧化物,莫利矿业成了行业巨头。
这种感觉,就像今天沙特对石油的掌控力。美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普遍沉浸在一种“技术天命”的自信中:我们发现了稀土,我们定义了它的用途,我们理应永远掌控它。
从巅峰到衰败
就在美国稀土产业发展达到顶峰之际,它的衰败也开始了。
1998年2月,山口矿场发生了严重的环境事故。矿场的废水管道破裂,数百万加仑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泄漏到莫哈韦沙漠和附近的内华达湖。
居民愤怒了,环保组织起诉,环保局介入调查,罚款数百万美元,并要求矿场停产整改。莫利矿业被迫投入巨资修复环境,但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02年,山口矿场彻底关门大吉,停止了所有开采和加工活动。
![]()
这是美国稀土产业的标志性崩盘事件。矿场工人失业,周边小镇经济萧条。想想那些矿工,有的在这里干了20年、30年,突然间工作没了,养家糊口成了问题。曾经繁华的"稀土之都"变成了西部片里的鬼城,餐馆关门,商店倒闭,年轻人纷纷搬走。
从2002年开始,美国的稀土产业急剧衰落,2002年,美国稀土产量从1980年代的2万吨降到几乎为零,全球市场份额从百分之五十崩到百分之五以下。
![]()
(曾经繁荣的山口矿场)
而稀土产业的下游工厂,如通用电气、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开始从中国进口稀土精矿和半成品,在本土进行最终加工。但渐渐地,连加工环节也外包了。
因为中国不只卖原料,还卖分离后的稀土氧化物、金属,甚至成品磁铁,价格比美国本土生产低得多。企业算账很简单:进口更便宜,为什么要自己生产?
至此,美国的稀土产业被彻底摧毁,只能依赖于从中国进口。
环保法规,美国稀土产业衰落的开始
美国稀土产业的衰落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环保政策。
1970年,尼克松签署《国家环境政策法》,成立环保局,从此美国工业戴上了"铁镣"。对稀土矿场来说,新规要求处理所有放射性废渣,废水必须达标排放,审批新矿需要进行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估。
山口矿场首当其冲。1980年代,环保局开始严查,莫利矿业被迫投入巨资建废水处理设施,成本从原来的忽略不计飙升到占总成本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数据很说明问题:根据权威学术研究,美国稀土开采的环保成本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中国1980-1990年代几乎为零。1975年,林赛化学公司因污染被迫关闭稀土厂;1978年,密歇根化学公司因环保局调查而倒闭。
![]()
这不是个例,而是系统性打击。环保法规还要求审批新矿需要5-10年,而澳大利亚只需2-3年,时间成本惊人。
有人会问:环保不对吗?当然对!但问题是,美国在执行环保法规时,没有考虑战略产业的豁免或补贴。
国防部、能源部明知稀土是军工命脉,却没有推动政策,给予莫利矿业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结果,企业在高成本压力下只能关门,战略资源拱手让给了对手。这是典型的"战术正确,战略失误"。环保是"紧箍咒",但真正致命的,是政府没有念对"松箍咒"。
美国政府"甩手掌柜"的战略自杀
1963年,政府资助成立稀土信息中心,成为全球稀土信息枢纽,培养出25,000名专家,让美国成为"稀土麦加"。国防部、能源部拨款支持研发,稀土应用从核武器到彩色电视,遍地开花。
![]()
但1970-1990年代,风向变了。里根时代强调自由市场,减少政府干预,认为产业应该由市场决定。
稀土信息中心在1978年失去联邦资助,靠私人捐款勉强维持,到2002年彻底关门。那25,000名稀土专家呢?流失了。到2010年,美国只剩1,500名稀土专业人才,而中国却培养出5,000名。这是人才的代际断层,技术传承彻底中断。
更致命的失误是:政府没有把稀土视为"国家安全"资源。冷战时期,国防部维持着稀土战略库存,认为够用18个月就行了。
但问题是,他们没预见到稀土需求会爆炸式增长。1990年代末,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开始兴起,每一样都离不开稀土。一部苹果手机需要几克稀土,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需要几公斤,一台风力发电机需要几百公斤。
需求翻了几番,但美国的战略库存和产能却在萎缩。
1990年代,莫利矿业多次向华盛顿求助,希望政府提供补贴或关税保护,但得到的回应是:"市场会自我调节。"国会议员忙着争论医保和税收,没人关心稀土这种"小众"产业。
从王者到配角的惨痛代价
美国就不能重振稀土产业吗?答案是:想,但很难;试过,但不顺。
2025年,美国稀土产量仅占全球百分之二到三,进口依赖中国达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材料公司虽然重启了山口矿场,但年产量4.5万吨矿石,远低于中国的20万吨。更关键的是,材料公司只能开采,分离提纯还得送中国,因为美国没有加工能力。公司计划在本土建分离厂,但进展缓慢,资金、技术、环保审批,每一关都是难题。
![]()
(美国试图重新恢复山口矿场昔日的荣光)
拜登和特朗普政府都推过"重振稀土"计划。《国防生产法》拨款4.39亿美元支持本土项目,《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税收抵免,鼓励企业投资关键矿产。
但问题是,这些钱相比重建需求,杯水车薪。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估算,重建美国稀土全产业链需要至少100亿美元投资和10-20年时间。而且,《通胀削减法案》的税收抵免2033年到期,企业担心长期投资得不到持续支持,不敢大规模投入。
![]()
2025年的管制可能是个开始,中国会逐步收紧出口,倒逼美国加快复兴,但同时也给自己产业升级争取时间。
到2030年,中国可能完全不出口原料,只卖高端产品。美国想重建产业链,但技术、人才、资金、时间,每一个都是硬约束。这场博弈的结果,可能是全球稀土产业"两极分化":中国掌控大部分产能和技术,美国及盟友勉强建立小规模备用链条,但永远无法挑战中国的主导地位。
美国稀土产业的衰落,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现实。从矿场关闭到产业链断裂,从市场失守到国家安全的致命漏洞,每一个表现都在提醒我们:帝国的陨落有多快,代价就有多惨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