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家属悄悄塞给泰安市中心医院功能神经科护士长白明明一张纸条:“白护士长,我妈妈说,每天最安心的时刻,就是您来查房的时候。”纸条上字迹歪斜,却写得格外认真。那一刻,白明明心头一热。
在功能神经科,这样的时刻并不罕见。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抢救声,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手术台,有的是日复一日的观察、提醒、安抚与陪伴。而白明明,就像一位精准的“时间守护者”,在患者“开”与“关”的波动中,守护着他们最后的尊严与生活质量。
![]()
从“搓脚”开始的护理人生
2005年,白明明从护理专业毕业,同年12月进入泰安市中心医院。她的第一站,是老年神经科——一个充满沉默、遗忘与孤独的地方。
上班第一年,她遇到一位从乡镇来的孤寡老奶奶。老人每天晚上都要洗脚,其他护士端水就好,可轮到白明明值班时,老人总说脚痒,要搓一下皮。起初,她心里委屈:“为什么只让我搓?是不是欺负我是新人?”但她还是蹲下身,轻轻为老人搓洗。手指碰到老人粗糙的脚皮时,心里一阵别扭,动作也带着点不情愿。老人似是察觉到了,没多说,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直到有天晚上,搓完脚后,老人从枕头底下摸出块用手帕包着的硬糖,塞到她手里:“姑娘,我没儿女,在这儿住了这些天,就你肯耐着性子给我搓脚。你心善,有耐心,将来准是个好护士。”
硬糖在手心焐得发烫,白明明忽然红了眼眶。她想起上班第一天,科主任对她们说:“你的患者好,你的工作生活才会更好。” 那时候她只当是句普通的叮嘱,甚至有点不屑一顾——护理不就是打针发药吗?可此刻看着老人眼里的光,她忽然懂了:患者的依赖,不是“欺负”,是信任;护士的职责,也不只是完成流程,是把 “人”放在心上。
2018年,她赴山东省立医院参加首期老年专科护士培训,系统学习老年综合评估、慢病管理与人文照护。此后,她又取得脑心健康管理师资质,成为科室里“疑难问题专业户”——护士们常说:“白老师来了,难题就解决了。”
2022年,她作为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成员,奔赴上海“抗疫”一线。在方舱医院,她不仅护理患者,还主动组织心理疏导、健康宣教,被患者称为“最温暖的大白”。
她说:“我与我的护理工作共同成长。是护理成就了我,是对病人的细心、耐心、爱心,成就了我的自信心。”
![]()
![]()
白明明(右)和护士交代患者用药
“时间就是功能”:
帕金森护理的精准艺术
2024年,白明明调到功能神经科担任副护士长。在功能神经科,帕金森患者占了近一半。这些患者的日子,总在“开期”与“关期”里反复:“开期”时手脚还能勉强动,“关期” 时全身僵得像石头,连迈步都难,跌倒是常有的事。白明明常跟护士们说:“帕金森病人的护理,是场持久战,得有专业,更得有耐心。”
左旋多巴是帕金森患者的“救命药”,可这药“挑时间”——吃早了晚了,或者刚吃完就吃鸡蛋、牛奶这些高蛋白的东西,药效就会打折扣,病人可能突然进入 “关期”,摔得鼻青脸肿。白明明给每个患者都做了“个性化给药时间表”,精确到分钟:“李大爷,你这药得早上 7 点整吃,跟早饭隔一小时;王阿姨,你那药下午 2 点半吃,吃完别马上喝牛奶。”
除了给药,防跌倒更是重中之重。帕金森病人的“冻结步态” 说犯就犯——走着走着突然定在原地,脚像粘在地上,稍不注意就会往前栽。白明明带着护士在病房走廊贴了“步距带”:一条宽宽的黄线,上面画着脚印,“让病人踩着脚印走,视觉有了提示,就不容易‘冻’住了。”
她深知,帕金森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而家属往往是第一线的“战士”。他们焦虑、疲惫、无助,甚至崩溃。为此,她牵头编写《帕金森病人日常生活手册》,图文并茂地教家属如何协助翻身、应对冻结步态、识别吞咽风险。她还定期组织家属课堂,用通俗语言解释疾病发展规律:“未来可能出现幻觉、认知下降,这不是‘疯了’,是疾病的一部分。”
她说:“我们不仅是护士,更是家属在漫长照护路上的同行者。”
内科与外科的平衡术:
在融合中守护每一个“不同”
功能神经科在医院里是个 “特殊存在”:既有脑梗、帕金森这样的内科病人,又有脑出血术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外科病人,说是“内科外科内外融合”,实则管理起来处处是“矛盾”。
白明明第一次跟着大查房就犯了难:内科的脑梗病人,血压不能控太低,得让脑部供血足;可外科的脑出血病人,血压必须严格盯着,高了怕再出血。有一次年轻护士给两个病房的病人量完血压,顺手把降压药都摆到了床头,幸好白明明查房时看见了,赶紧拦下来:“脑梗那个患者不能吃!你再看看医嘱。”
那天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怎么把病房管理理顺。第二天一上班,她就带着护士们重新分病房:“内科病人住东边四个房间,外科患者住西边三个房间”分配责护时她更小心:外科患者大多术后病情重,她专挑有五六年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内科病人多是慢性病,她让年轻护士跟着学,但每天都亲自盯着。
可光分病房还不够,得让每个护士都摸透“矛盾点”。每天早上大交班结束,她跟着大夫查房,手里准攥着个小本子,大夫说 “这个脑出血病人血压要控在 140/90 以下”,她就记下来,转头跟责任护士说:“每两小时测一次血压,要是超过 150,马上跟大夫说。”大夫说 “那个脑梗病人别刻意降压,160/100 以下就行”,她又赶紧标上,跟护士交代:“别按外科患者的标准卡,重点看他有没有头晕。”
有回她巡视到内科病房,看见患者张大爷正坐着发呆——张大爷是帕金森老病号,平时总爱跟护士唠嗑,今天却蔫蔫的。她赶紧走过去:“张叔,今儿咋不说话?头晕不?”张大爷摇摇头,眼神有点涣散。白明明心里一紧,赶紧摸他的脉搏,又翻了翻他的眼皮:“不对劲,叫大夫!”大夫来检查后说,是帕金森引起的急性意识障碍,再晚点发现就危险了。后来护士们问她怎么发现病人不对劲的,她说:“外科患者病情急,大家都盯着,可内科常住患者的‘小变化’容易被忽略,不能因为他‘稳定’就松了弦。”
功能神经科的特殊性在于:内科病人要“稳”,外科病人要“快”;内科护理重在观察与维持,外科护理重在干预与抢救。两者管理逻辑不同,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白明明说:“外科术后患者意识不清,鼻饲防误吸是重点;内科吞咽障碍患者,我们更关注营养支持与拔管训练。”
![]()
白明明(中间)日常考核科室护士
管道背后的生命路径
在功能神经科,一根胃管,可能连接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生命路径。外科患者因意识障碍、术后禁食而置管,目标是短期支持、尽快拔管;内科患者因吞咽障碍、反复误吸而置管,目标是长期管理、逐步康复。
“同样是鼻饲,原因不同,护理重点就不同。”她带领团队建立“个性化拔管路径”:对外科患者,强调早期吞咽功能评估;对内科患者,制定阶梯式经口进食训练计划。
曾有一位脑梗后吞咽障碍的老人,家属急于拔管,认为“插着管没尊严”。白明明没有简单同意,而是组织康复师、营养师会诊,制定渐进方案。三个月后,老人成功拔管,家属感激地说:“你们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稳。”她说:“护理不是拔掉一根管,而是帮患者找回一种生活。”
![]()
从2005年到2025年,整整二十年。从老年神经科到功能神经科,从普通护士到副护士长,白明明始终记得那位老奶奶的话:“你是个有爱心、有耐心的护士。”如今,她已深深理解:护理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双向成就。患者的信任,让她更有信心;家属的感激,让她更有力量;团队的成长,让她更有价值。
她带教过上百名护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学先进个人”。护士们说:“白老师是‘困难工作专业户’,再难的患者,她都能找到护理的突破口。”而她最骄傲的,不是荣誉,而是那些悄然改变的生命:那个踩着步距带重新走路的老人;那个终于睡上整夜觉的患者;那个成功拔管、笑着吃饭的家属,还有那张写着“您来查房时最安心”的纸条。
愿更多像白明明一样的护士,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因为她们,正是这个时代最温柔而坚韧的“生命守护者”。
(泰安市中心医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