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正深陷计划经济遗留的系统性困境:1992 年国企亏损面已达 2/3,1994 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飙升至 75%,其中 30% 的企业负债率超过 100%,陷入 "技术性破产" 境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铁西区出现 "下岗一条街",上海某棉纺厂仍在使用五十年代的苏联设备,生产一吨纱的用电量是民营企业的 1.5 倍,用工量更是达到 3 倍。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导推行了“抓大放小”战略,使其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战略,由核心是通过重组大型国企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其战略内容:
“抓大”: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革,组建企业集团,增强规模效应。例如通过资产重组将多家企业合并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企业集团。
“放小”:对小型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或关闭,重点处理长期亏损、经营困难的企业。例如将部分小型国企出售给私人投资者或直接关闭,减少国有资本在低效领域的投入。
"抓大放小" 战略的出台不仅是挽救国企的应急之举,更成为中国国企改制的历史性破局,其蕴含的改革逻辑至今仍具指导价值。
![]()
一、历史倒逼的战略抉择:从 "救企业" 到 "活体系"
"抓大放小" 的核心突破在于改变了此前 "一刀切" 的改革思路,确立了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的系统思维。1995 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这一战略时,明确了 "收缩战线、突出重点" 的改革方向,彻底摆脱了 "必须搞活每一家国企" 的认知桎梏。
这一转变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数据:1995 年统计显示,全国国企自办中小学 1.8 万所、医院 2.2 万所,年非生产性支出超 400 亿元,占企业利润的三分之一。劳动部调查显示,国企冗员比例普遍达 20%-30%,纺织、机械行业甚至高达 40%,"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 成为普遍现象。这种 "企业办社会" 的沉重负担,加上政企不分导致的经营自主权缺失,使得国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举步维艰。
"抓大放小" 的战略智慧在于精准切割矛盾: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通过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保障经济安全;对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退出释放活力。这种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思路,为后续国企改制确立了 "系统优化而非个体拯救" 的核心指导原则。
二、"抓大" 的战略价值:构建国有经济的核心支撑
"抓大" 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战略性重组打造国民经济的 "压舱石",其对国企改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聚焦主业的布局优化
"抓大" 明确了国有资本的核心阵地 —— 能源、军工、重工等关键领域。1996 年国家确定 1000 户重点企业分类指导方案,通过资本纽带推动跨区域、跨行业重组。以上海宝钢为例,1998 年兼并重组上海冶金、梅山钢铁后,产能从 1100 万吨跃升至 2000 万吨,吨钢成本下降 15%,成功跻身全球钢企前三。这种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布局逻辑,为后续国企 "聚焦主责主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提供了范本。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行实践
"抓大" 过程中同步推进的公司制改革,成为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验场。1994 年国家选取 100 家国企试点公司制,中国联通等企业率先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到 2003 年国资委成立时,中央企业从 1998 年的 196 家精简至 189 家,但资产质量显著提升,为 "管资本" 转型奠定基础。数据显示,1998-2003 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 6.5 万户减少到 4.2 万户,实现利润却从 525 亿元增至 4951 亿元,资产负债率从 65.9% 降至 57.4%,印证了制度创新对效率提升的关键作用。
(三)国际竞争力的阶梯式培育
"抓大" 战略直接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通过重组整合,央企进入世界 500 强的数量从 1998 年的 3 家增至 2023 年的 49 家,首钢等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 5 项产品全球首发,电工钢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二。这种 "重组 - 升级 - 出海" 的发展路径,为当前国企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长模式。
![]()
三、"放小" 的制度创新:激活市场的底层动能
"放小" 作为国企改制的 "市场化试验田",其探索的多元路径为后续民营经济发展和国企产权改革积累了关键经验,核心指导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产权改革的破冰实践
"放小" 突破了 "公有制只能是国有独资" 的认知局限,通过股份合作制、出售、兼并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山东诸城的改革极具代表性,1993 年对 272 家企业实行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后,1996 年全市 GDP 从 1990 年的 17.3 亿元增至 72 亿元,财政收入从 0.85 亿元增至 3.2 亿元。这种产权多元化探索,为 1999 年宪法修正案明确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
1996-2000 年全国 23.8 万家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通过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低效资产的市场化出清。这一过程中建立的资产评估、职工安置、债务处置等流程规范,成为后续处置 "僵尸企业" 的制度基础。尽管改革中出现过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但也倒逼了《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监管制度的出台,形成 "改革 - 问题 - 规范" 的良性循环。
(三)民营经济的孵化效应
"放小" 直接催生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1996-2002 年民营经济占比从 33% 增至 50%,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等经济体快速崛起。海尔的转型堪称典范,改制前负债 147 万元濒临倒闭,通过市场化改革 1997 年销售收入突破 100 亿元,成长为家电行业龙头。这种 "国企改制催生民企活力" 的现象,印证了 "放小" 在完善市场生态中的关键作用,为当前 "国企民企协同发展" 提供了历史参照。
![]()
四、战略遗产的当代启示:国企改制的方法论延续
"抓大放小" 并非权宜之计,其蕴含的改革逻辑在新时代国企改制中持续发挥指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延续性特征:
(一)分类改革的深化升级
当前国企 "公益类与商业类" 的分类监管体系,正是 "抓大放小" 分类施策思维的延续。如同 1990 年代聚焦关键领域 "抓大",如今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集中;而 "放小" 探索的市场化机制,则演变为商业类国企的混改实践,2020-2022 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超过 90% 的央企实现股权多元化。
(二)系统配套的改革思维
"抓大放小" 倒逼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彰显了 "改革需系统协同" 的深刻启示。1998-2002 年 2550 万下岗职工的安置过程中,1997 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8 年失业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形成了改革的 "社会安全网"。这种 "主体改革 + 配套支撑" 的思路,在当前国企混改中体现为薪酬激励、容错纠错等配套政策的同步推进。
(三)渐进改革的路径选择
与东欧 "休克疗法" 导致 GDP 下降 40% 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通过 "抓大放小" 实现了改革与稳定的平衡,1990 年代经济年均增长 9.7%。这种渐进式改革智慧,在当前国企 "双百行动"" 科改示范行动 " 中延续,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降低了制度转型的风险成本。
![]()
改革智慧的时代回响
"抓大放小" 战略的价值,不仅在于将国企从亏损泥潭中拉出 —— 使国企亏损补贴从 1994 年 469 亿元降至 2000 年 278 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从 7.2% 降至 2.1%,更在于它探索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企业改革路径。从宝钢的重组升级到诸城的产权创新,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这一战略为国企改制提供了 "分类施策、产权突破、市场导向、系统配套" 的完整方法论。
今天,当我们推进国企混改、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时,"抓大放小" 留下的不仅是数据层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 "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系统协同" 的改革智慧。这种智慧提醒我们:国企改革永远要在 "保持战略定力" 与 "激发市场活力" 之间找到平衡,在 "维护国家利益" 与 "保障职工权益" 之间实现统筹,这正是这一世纪战略留给当代的最珍贵遗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