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何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这场论坛信息量很大→

0
分享至


北京正值金秋时节。

11月6日下午,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人民教育》杂志承办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基础教育平行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展望“十五五”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图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陈秋燕、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吕同舟等出席论坛。


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来看→

改革并非“零星修补” 而是“系统重塑”

  • 要守正创新,不断破解改革重点难题。通过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展现改革丰硕成果,促进互学互鉴。

  • 紧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部署要求,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举措夯实育人根基,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

  • 深刻认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的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更加剧烈、数字时代对教育带来新挑战等新形势和新变化,往高处站位,往远处着眼,往实处用力。

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把握好教育的时代方位、使命责任和重大任务,才能更充分地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路径。吕同舟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描绘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开启了推进好“十五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需要我们奋发努力。一要强化方向引领作用,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用力。二要守正创新,不断破解改革重点难题。三要通过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展现改革丰硕成果,促进互学互鉴。四要增强信心,鼓励加油,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办好基础教育分论坛,是《人民教育》履行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凝聚行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为教育强国建设添动力、增活力的突破路径。刘月霞在致辞中表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快推进教材改革,不断提升教材建设质量水平,攻坚关键育人环节,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下一阶段,将紧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部署要求,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举措夯实育人根基,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一是面向智能时代和强国建设人才培养需要,探索构建基础教育十二年一体化课程体系。二是聚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不断完善教材质量保障和提升体系。三是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开创新局。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路径。陈秋燕在致辞中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国民素质、支撑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关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是否牢固。要深刻认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的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更加剧烈、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更高更新要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数字时代对教育带来新挑战等新形势和新变化,往高处站位,往远处着眼,往实处用力,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二是把健康第一抓出实效,三是把扩优提质推向纵深,四是把减负增效常态推进,五是把改革试点作为突破,六是把规范管理根基筑牢。


四地改革样本赋能 破解基础教育“卡脖子”难题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再是教育部门单独的职责,而是贯穿人口、科技、产业、区域、民生、安全的国家战略工程,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元协同的共治工程。

  • 以试点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充分兼顾东中西部和大中小城市,多路并进,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 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灵活创新,激发活力、百花齐放”,着力夯实基础教育战略基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已不再是局部修缮,而是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系统重塑。要用系统思维破解一些复杂的‘老大难’教育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在作论坛主旨报告时深入阐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再是教育部门单独的职责,而是贯穿人口、科技、产业、区域、民生、安全的国家战略工程;不再是单个主体参与的孤立行动,而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元协同的共治工程;不再是碎片化、浅表化的短期调整,而是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国家长远未来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布局。”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试点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充分兼顾东中西部和大中小城市,多路并进,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论坛上,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传贵,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丁华锋,江苏省苏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赵鸣分享了区域改革实践。

山东基础教育领域承担了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部省市共建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等4个实验区,以及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教联体等9项国家试点实验任务。

“这些试点任务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和强大动力支撑。”王志刚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将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主线,以全国试点实验为契机,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灵活创新,激发活力、百花齐放’的总体思路,着力夯实基础教育战略基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湖南瞄准学龄人口变化,精准施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孙传贵分享湖南“前瞻布局、统筹调配,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改革经验:一是下好“先手棋”,提前预测预警学龄人口波动,统筹谋划科学应对,目前全省122个区县都已制定工作方案和规划方案。二是打好“主动仗”,优化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范闲置校园校舍处置。三是建好“立交桥”,通过“县管校聘”、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银龄教师计划等方式,盘活师资力量。四是出好“组合拳”,多举措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提升。


“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命题,武汉坚持从城市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丁华锋说。武汉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驱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引擎,高位统筹、规划先行、汇聚合力,聚焦教学、评价、教师、治理四大场景,构建场景驱动的智慧教育生态,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苏州的基础教育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深化探索“市县结合”路径。赵鸣具体介绍了苏州如何“分层施策,促进协同联动”:在市域分层统筹方面,包含统筹指导、统筹调控、统筹管理等统领性工作;在县区分类履职方面,包含基本办学保障、基本教育质量、基础公平生态、基础安稳环境等基础性工作;在一体化机制方面,包含动态调度机制、纵横调节机制、基层反馈机制、政策迭代机制等衔接性工作。


创新人才培育如何“破茧而出”? 科学教育与数智赋能是核心支撑

  • 站在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把握育人变革,抓住“创新”“实践”“科学”“中国”等关键词培养人,引领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 创新人才培养,小学阶段应以发掘兴趣点、呵护好奇心为主,初中阶段可进一步发现兴趣、鼓励探索,高中阶段则需发展志趣、聚焦深化。

  • 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要以跨学科概念为统领,加强科学与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动手创造中理解、认识跨学科概念。

“要站在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把握育人变革,抓住‘创新’‘实践’‘科学’‘中国’等关键词培养人,引领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展现才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为论坛作主旨报告时强调。


“没有扎实的基础培育和贯通培养,就没有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作为一所办在大学校园里的小学,我们一直在思考创新人才培养衔接问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认为,对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贯通培养”是指学校聚焦人才培养的序列化推进,思考如何打破学段壁垒,为后续教育“再接一程、再送一程”。


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蔡小雄看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把握不同学段的规律和特点——“小学阶段应以发掘兴趣点、呵护好奇心为主,初中阶段可进一步发现兴趣、鼓励探索,高中阶段则需发展志趣、聚焦深化。”学校强化学段贯通,试行小初高与大学衔接的贯通培养,深化高中与高校合作,引入先修课程、科研项目与实验室资源,通过实施分层、分类、分项的课程设置,构建适应不同志趣与能力结构的课程支持系统,推进学科竞赛、学术探索、社会实践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淬炼创新素养。


在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

“孩子们在语文课上学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想知道这是真的吗。实验课上,孩子们自己寻找兰草、紫甘蓝,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最终他们看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郭彩霞认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集团校长钟樱介绍,学校依托集团办学的优势,因校制宜打造劳动中的科学、体育中的科学、大自然中的科学等跨学科课程,让科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交往、游戏与活动中。


“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一定要以跨学科概念为统领,加强科学与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动手创造中理解、认识跨学科概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说。


当前,一方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的必答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助力学校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清华大学支持下,将学校数十年积累的主题教学论系统融入人工智能教学系统,打造智能时代小学语文教育新范式。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只为应试服务,未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学校要营造宽松、鼓励创新的氛围,提供适宜的机制和平台,秉持“应用为王”的原则,让教师、学生先用起来,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AI时代更要激发孩子的善良人性,加强人文培养和实践教育。


谈及当前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人才培养,邵志豪表示,人工智能凭借试错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人工智能终究无法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更无法替代对“为谁创新、创新为谁”的价值追问。

在本次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刊社共同启动“2025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征集遴选”活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既需要通过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共同探讨破解难题的思路举措,更需要会聚教育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等各方力量一路同行。路在脚下,行将致远。

本文作者|《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邢星 董筱婷 谭希

摄影|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

责任编辑|王佳实

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运营
17832文章数 838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