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倘若安世破产,谁的损失最为惨重?答案其实清晰明了。当下,安世半导体已然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收购它时,中企可是砸下了数百亿的真金白银。所以,一旦安世半导体最终走向破产,承受损失的唯有中企。而荷兰呢,原本就是以不正当手段“染指”其中,又何谈损失?
![]()
中企在安世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资本投入如潺潺流水,人才管理精心雕琢,前沿技术不断探索,海外布局步步为营。然而,这一切却可能在这一场风波中化为乌有,被彻底清零。
反观荷兰一方,他们实际上是在“接管”原本属于中国的资产。表面上,他们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冻结资产、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甚至毫不留情地裁撤中方高管,全面托管公司治理权,将中资股东彻底架空,仿佛自己才是这资产理所当然的主人。
但他们并未为安世投入过一分一毫自己的资金,也未曾为企业扩产升级承担过丝毫风险。他们口中的“损失”,更像是给全球供应链带来的一丝涟漪,而非直接的经济代价。
![]()
或许有人会质疑,荷兰如此明目张胆地“抢夺”中国企业资产,究竟是谁给了他们这般底气?这背后,是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安全审查的层层加码以及欧美科技封锁的交织影响。
荷兰几乎是对美国亦步亦趋,联合制定所谓“穿透规则”,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展开疯狂打压。安世半导体,这个半导体细分领域的领头羊,被无情地划入敏感名单,所有经营自由被彻底锁死。随后,他们又动用法律手段,将中国投资者的董事会席位和投票权一并剥夺。
荷兰政府、法院在处理此事时,可谓是不择手段,不惜让自己沦为国际管辖权和商业信誉的反面典型。欧洲各国虽在对华审查层面并未达成高度统一,但在半导体、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敏感技术上,已然将其列为优先“防控”对象,而荷兰则冲在了最前面。
![]()
荷兰的行径远不止于此,他们还准备对来自中国的小包裹强行征税,将贸易摩擦毫无保留地升级为政策壁垒。这一系列举动,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短视行为,更是政治上的冒进之举。欧洲市场本就因中美博弈而充满变数与不稳定,绝大多数在欧中国企业都深切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持续恶化,不公平、不确定的因素如乌云般不断聚集。
但中国企业并未因此退缩,对欧洲市场依然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坚信其长期价值,期待政策能逐步回归理性。毕竟,欧洲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放弃并非明智之举。
对于荷兰单方面“抢夺”安世半导体,欧洲不少行业都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尤其是汽车企业,直接抱怨芯片断供已危及生产,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然而,荷兰政府却对此视若无睹,只顾眼前利益和所谓的战略安全,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全岛”。
![]()
这类案例无疑给所有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海外投资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对政治博弈、法律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应对之策。过往的案例已一次次证明,海外资产随时可能因“国家安全”“敏感技术”等借口,被东道国政府强行干预、托管甚至没收。中国企业的风险不再仅仅局限于商业层面,更是制度、市场规则与国际力量的综合较量。
企业若仅依靠合同和资本布局,而忽视了这些“看不见的手”,最终损失的绝不仅仅是资产,还可能是全球化战略壁垒的轰然塌陷。这一次,荷兰不顾国际规则,硬生生让中国公司“认栽”。有人觉得,不如彻底反击,让荷兰痛一次,教会欧洲什么叫规则。但实际上,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利益交换,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必然演变。
中国企业除了要学会如何在全球布局,更要学会应对这些风险。这包括积累谈判筹码、寻求法律援助、开展多元合作、购买风险保险、探索产业替代等手段。一家科技公司的命运,已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而是在全球格局下的博弈关键一环。
![]()
荷兰敢如此行事,固然有美国的施压,也有自身追逐产业安全的焦虑。但损失最大的,始终是那些认真投入、以规则为边界做生意的中国企业。他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远渡重洋,却在异国他乡遭遇如此困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下一步中国企业究竟该怎么做?是继续隐忍,等待时机;还是积极反击,维护自身权益;亦或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