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较量还在持续,方式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一个长期自诩“中立”的国家,新加坡突然发声了。
不仅在公开场合“建议”中国别再搞自给自足,还通过媒体放话,说美国还有一招“杀手锏”:把中国踢出SWIFT系统。
这番话一出,引发了不少关注和猜测。新加坡到底在打什么算盘?这番“劝告”背后,是担心局势失控,还是在替谁传话?而所谓的“绝招”,真的能吓住中国吗?
![]()
新加坡突然站出来,打破沉默,选择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机对中国发话,显然不是一句“好心提醒”那么简单。
新加坡的“劝告”背后,是中立立场还是站队信号?
10月,在最近的一场国际多边会议上,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公开表示,中国应该放弃自给自足的思路。
这番言论听起来像是站在“全球自由贸易”的角度发表意见,但细细一看,却又显得有些针对性太强。
![]()
中国推动产业自主发展,是多年来在外部压力下逐渐形成的方向。特别是面对美国不断变化的政策态度,中国更没有理由把关键领域交到别人手里。
而新加坡此时跳出来,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怎么看都像是在替某一方表达立场。
这并非新加坡第一次在中美之间表态,过去它在一些敏感议题上就曾表露出倾向性,被中方点名批评后才有所收敛。但这次再次发声,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单纯的“经济担忧”,还是出于战略考量。
![]()
再结合新加坡在地区的角色来看,它一直是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合作伙伴,不仅有军事合作,还在金融和情报领域保持密切联系。
从这个角度说,新加坡的这番话,更像是一次有意的“提醒”或“劝降”,希望中国在如今的复杂局势下,放缓产业自主的步伐,不要和美国继续硬碰硬。
问题在于,这种立场,真的有说服力吗?在现在的现实局势下,这样的“劝说”更像是一种误判。
![]()
所谓“美国绝招”,真的是中国的软肋吗?
在新加坡政要发声的同时,新加坡主流报纸刊登文章,称美国或许会选择将中国排除在SWIFT之外。
新加坡媒体还特别提到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暗示这种极端手段并非不可能。但细看背后的逻辑,却并不严密。
SWIFT是全球银行间信息传递系统,的确是国际支付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它不是一个国家的私人物品,更不能随意排除某个全球主要经济体。
![]()
如果真把中国排除出去,那对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也将是一次巨大冲击。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开始布局替代方案。面对金融制裁的可能性,中国在稳步推进本币支付体系建设,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在关键时刻,他们能为中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国际上的金融合作也并非只有一条渠道。中国已经和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币互换机制,在部分区域性贸易中,美元的角色正在逐步被边缘化。
![]()
那为什么新加坡媒体要在这个时候提出“踢出SWIFT”这个话题?很可能是为了制造一种心理预期,让外界觉得中国在金融上仍然高度依赖西方系统,从而削弱中国“走自主路线”的合理性。
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忽略了过去几年中国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所做的准备。
这种“绝招”反而说明对方已经找不到更有效的办法,只能靠吓唬的手段来制造压力。
可问题是,真正的博弈,不是靠喊话能解决的。想要靠一套系统就让中国屈服,未免有些过于简单。
![]()
新加坡的处境并不轻松,这一步棋走得不算稳
新加坡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声,背后也反映出它自身的焦虑。在现在的全球经济结构下,新加坡的角色比较特殊。
它既不是制造业大国,也不是资源输出国,靠的是航运、金融和服务业。全球经济一旦出现结构性调整,这些中间环节最容易受到波及。
尤其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关键航道,虽然是新加坡的重要战略位置,但一旦全球物流线路发生调整,比如中国加强陆路运输或开辟其他通道,新加坡的地理红利就可能被削弱。
![]()
在金融领域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依赖全球资金流动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全球开始围绕不同货币体系构建平行金融网络,美元霸权地位动摇,那么新加坡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
它可能不再是资本流动的“必经之地”,而变成各方博弈中的一个“中转站”。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新加坡需要做出判断。而它现在的选择,是在中美之间逐渐倾向于美国。这可能是出于对安全的考量,也可能是基于对现有全球秩序的信任。但问题是,这种判断是否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
美国的政策并不稳定,尤其在国内政治分裂加剧的背景下,很难为盟友提供持续性的承诺。
而中国则在一步步构建稳定的经济和外交合作网络,这种趋势并不容易逆转。新加坡如果押错了方向,可能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丧失了原本的灵活性。
更何况,中国并没有封闭自己,只是希望在关键领域有更强的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劝中国放弃自立,其实就是劝中国放弃安全感。这种建议,不仅不现实,也不符合现在国际形势的演变方向。
![]()
看似“劝告”,实则误判
从整个事件来看,新加坡的发声背后的立场已经比较明显。它希望中国回到“全球化分工”的轨道上,扮演低端制造的角色,而不要在科技、金融等领域追求独立。
这种看法,其实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
但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市场之争,而是战略安全、科技主导权、全球治理体系的全方位较量。
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不可能把关键产业交给市场决定,而是要以国家安全为底线,推动自主可控的发展路径。
![]()
新加坡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战略意志,也高估了美国的控制力。它试图通过“劝说”来影响中国的政策方向,但这种行为反而可能让中国更加坚定自主发展的决心。
而所谓的“SWIFT绝招”,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术。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如今的格局,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加速中国金融体系的独立进程。真正起作用的,从来不是威胁,而是合作。
但如果一方总是试图用威胁来换取妥协,那么另一方自然会选择强化自身的防御能力。
中美之间的关系不会很快缓和,这是一种长期性、结构性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中间力量的站队,都将带来后果。
![]()
新加坡若继续充当美国的“话筒”,而不是作为地区稳定的桥梁,最终可能失去原本的角色定位。
中国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不依赖别人,也不会轻易让步。新加坡的这番“劝说”虽然声量不大,但其背后的误判非常明显。
产业自主不是口号,是现实需求。金融独立不是理想,是安全保障。在这个博弈加剧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还试图用过去那套逻辑去理解中国,只会在未来的变化中逐步被边缘化。
![]()
新加坡如果继续在中美之间试图“做平衡”,却实质偏向一方,不仅无法起到调和作用,反而容易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这个世界不会等一个国家反应过来再重新站队,选择一旦做出,成本就已经开始计算。
参考信息:
尚达曼:中美关系关键在于维持互依 而非走向自给自足——联合早报 2025-10-17 08:11
人民币,大消息!变得越来越“好用”,CIPS作用日益凸显!——证券时报网2025-10-19 12:4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