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需大幅增强,这一目标让高校成为数字人才培养的“主战场”。2020-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数字”“智能”相关本科专业超1200个,其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以年均28%的增速领跑,成为适配产业需求的热门选择。
但在众多高校扎堆布局纯技术赛道时,以“商科立校75年”为特色的上海商学院却走出了差异化路径。
![]()
2022年,该校紧扣自身“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精准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让商科基因与数据技术碰撞出独特的人才培养火花,也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懂业务、会用数”的复合型力量。
当我们谈论数字人才培养时,很多高校容易陷入“重技术、轻应用”的误区,而上海商学院的专业布局,从一开始就锚定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作为扎根上海的公办商科高校,它敏锐捕捉到本地“五个中心”建设中的人才缺口:2024年上海地区兼具商科思维与数据技能的岗位需求同比增长40%,但纯技术型人才常因“懂代码不懂市场”难以适配。
比如能搭建数据模型,却不懂如何将结果转化为零售企业的库存优化方案。这种“供需错配”,恰恰让上海商学院的专业建设有了清晰方向:依托商科优势,培养“能把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人才,既避开同质化竞争,又精准填补市场空白。
![]()
这份“差异化”,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部分高校“课堂讲理论、实习走过场”的模式,上海商学院为该专业打造了“产教融合+商科赋能”的双轮驱动路径。
专业隶属于商务信息学院,共享“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技术资源,更关键的是,它与携程、百联集团、盒马鲜生等企业的合作,真正让产业需求走进课堂:学生在“数据挖掘与实践”课上,可能接到百联的真实需求,用Python分析线下门店客流数据,为促销活动选址;在实训中,还会协助盒马优化用户画像,让生鲜推荐更贴合社区消费习惯。
![]()
课程体系的设计,则是这一培养目标的“具象化落地”。上海商学院没有简单堆砌技术课程,而是搭建了“基础-工具-应用”的逻辑闭环: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筑牢根基,到Python数据分析、Spark技术掌握实用工具,再到管理学、数据治理融入商科思维。这三块内容被“商务智能分析”“数据挖掘实践”等课程巧妙串联。
就业前景,更是专业价值的直观体现。参考智联招聘2024年数据,一线城市大数据领域初级岗位平均年薪12-25万,而上海商学院毕业生凭借“商科+数据”的复合背景,起薪常高于行业平均:有人入职携程做用户增长分析,用数据优化旅行产品推荐;有人进入百联做零售数据运营,通过分析销售数据调整商品陈列……从这毕业去向里,可以清晰看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
上海商学院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扎根商科土壤,用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用科学课程培养实战能力,既给了学生搭上数字经济快车的“船票”,也为企业提供了破解人才痛点的“钥匙”。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这样的专业必将释放更大能量,屏幕前的你,还在等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