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圳一位牙科诊所老板驾驶着玛莎拉蒂前往看守所投案。令人诧异的是,他并非因医疗事故担责,而是因为利润之高已超出承受范围。其诊所仅种植牙一项业务,年流水便突破亿元,净利润高达7000余万——这还是在疫情期间的业绩。监管部门核查账目时揭露了一个惊人事实:一颗出厂价仅为300元的种植体,最终竟以28000元的价格植入患者口中。
![]()
第一、层层加价:92倍利润从何而来?
长久以来,“种一口牙等于买辆宝马”的说法在坊间流传,许多人只当是笑谈。然而当官方数据公之于众,人们才惊觉这竟是行业常态的真实写照。一颗韩国产种植体,出厂价在280至350元区间,经进口清关抵达国内代理商手中,成本也仅约500元。但患者最终支付的金额普遍在8000至30000元不等。
深入剖析单颗种植牙的成本构成,真相更令人咋舌:
种植体:300-500元
基台:200-400元
牙冠(烤瓷):800-2000元
耗材总成本平均约为2500元。那么,患者支付的两万多元究竟流向何处?诊所开出的收费清单往往名目繁多:术前检查、麻醉、手术操作、消毒、复诊等分项列支。剥开华丽包装,核心便是“层层加价”。上海某知名口腔连锁的内部培训资料赫然要求:单颗种植牙毛利率不得低于75%。这意味着成本3000元的项目,售价至少需达12000元。而这,甚至被业内视为“良心标准”。
![]()
第二、资本狂欢:野蛮生长下的行业乱象
2015至2020年,成为牙科行业狂飙突进的“黄金五年”。城市商业街上,口腔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隔不足五百米便可见一家。装修极尽奢华,宣传语更是令人炫目——“德国技术”、“瑞士品质”、“终身质保”。诱因不言而喻:利润空间实在巨大。
一位杭州诊所老板坦言其2017年投资300万开设200平米门店,首年即回本,次年便盈利爆发。2019年仅种植牙业务营业额就突破4000万,净赚1500万。他直言:“这生意如同印钞机,每接待一位客户,利润至少堪比一台iPhone。”
暴利自然吸引资本蜂拥而至:
联想控股收购拜博口腔
泰康人寿重金投资瑞尔齿科
美团、京东健康强势布局口腔领域
2020年,口腔医疗融资事件超50起,总金额突破200亿大关。资本涌入彻底改变行业生态。传统的医生主导、口碑积累模式让位于连锁品牌疯狂扩张,大量“口腔咨询师”(实为销售)被雇佣进行电话营销。“种牙限时5折”、“进口材料特价”等促销手段,与保健品销售套路如出一辙。浙江某连锁品牌巅峰期拥有47家分店,每家标配6名销售。他们底薪微薄,依赖8%-15%的高额提成生存,其迫切推销的动机不言而喻。
![]()
第三、患者之痛:过度医疗成宰客利器
去年一则热搜#种牙花了12万结果烂在嘴里#引发广泛共鸣。一位35岁的程序员因牙齿松动就诊,被某连锁机构告知需拔除3颗牙并种植6颗。
面对质疑,医生以“分散压力”为由说服了他。耗资12万、历经半年完成种植后,不到一年便出现松动。复查时,医生归咎于“保养不当”,要求支付更多修复费用。转诊公立医院后,医生诊断其情况最多种植2颗即可,且部分种植体位置不当,问题根源在于过度治疗。
此类案例比比皆是。牙科暴利的重头戏远非材料加价,过度医疗才是真正的“吸金黑洞”:本可根管治疗的牙齿被建议做烤瓷冠;能修补的牙齿被要求拔除;仅需单颗种植的被忽悠种上三颗。这已偏离医疗本质,异化为对消费者认知的盘剥。
![]()
第四、重拳出击:医保局三招终结暴利时代
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犹如一记重锤砸向行业。
其核心措施有三:
种植体集采:大幅压缩耗材成本。
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设定收费天花板。
严查过度医疗与违规收费:规范诊疗行为。
这意味着牙科机构随意定价的时代宣告终结。2023年1月,首批集采结果震撼出炉:曾均价上万的进口种植体,中标价直接降至900元左右。某韩国品牌更是从8000元跳水至1500元,降幅超80%,令从业者措手不及。
更关键的是对医疗服务费用的强力限价。以往动辄8000-15000元的手术费被严格约束:
四川省:单颗种植牙医疗服务费不超过4500元
河南省:三级公立医院最高限价4400元
浙江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限价4500元
综合计算,单颗种植牙总费用从过去的2-3万元断崖式降至6000-8000元。依赖暴利生存的连锁诊所面临严峻挑战。
![]()
第五、行业巨震:洗牌加速,理性回归
政策压力下,今年上半年各大口腔连锁纷纷推出“清仓套餐”:“种植牙5999元限时抢”、“进口种植体直降万元”、“充值享终身8折”。表面是让利,实则是政策全面落地前的最后冲刺。
行业洗牌已然加速。杭州某连锁品牌去年末还在急速扩张,今年中却已关闭7家分店。其老板在社交平台感慨:“未来这行,拼的是真技术和服务,不是营销套路了。”此言切中要害。当暴利泡沫被刺破,依靠忽悠与过度医疗牟利的机构注定淘汰,唯有具备扎实技术、能提供高性价比服务的团队或品牌方能立足。
![]()
对广大民众而言,这无疑是重大利好
医疗本该具有普惠性,却一度被异化为奢侈品。动辄数万的种牙费用,曾令多少普通家庭望而却步?“牙疼不是病”的旧观念,又让多少人因无力负担而小病拖成重疾,最终付出更高代价?
医保局的重拳整治,虽触及部分利益,长远看却是利国利民的正道之行。改革必有阵痛,短期或伴随医生流动、服务波动,但阵痛过后,行业方能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一个可喜的连带效应是:国产种植体品牌在集采倒逼下加速崛起,其品质经得起检验,价格更具优势,逐步打破进口垄断指日可待。
![]()
牙科暴利时代的终结,绝非行业的寒冬。真正德技双馨的牙医,不会因价格回归理性而失去价值,反而会因患者群扩大、口碑积累获得更稳健长远的发展。那些曾沉迷于收割暴利的投机者,终将被市场淘汰。
让种牙回归医疗本质,让普惠阳光照亮每一颗需要呵护的牙齿——这,正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明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