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百色市中心血站,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俯身观察着检测仪器中缓缓移动的血样标本。近日,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学子们走进血站,在采供血一线的真实场景中,解锁了“一袋血液”从捐献到临床的完整“生命密码”。
这场开放日活动,将医学课堂搬进了血站实验室。在成分制备科的玻璃窗外,学生们凝视着离心机里旋转的血袋,全血在这里被分离成血浆、红细胞等不同成分;检验科内,精密仪器正对每份血样进行乙肝、艾滋等7项关键检测,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波动的数据曲线解释道:“这里是血液安全的‘防火墙’,任何一袋血液必须通过层层筛查才能投入使用。”
“原来一袋血要经历这么多环节才能抵达患者体内!”一名202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一边记录着操作流程,一边感慨。在翔云捐血屋,他们目睹了献血者的爱心如何成为生命接力的起点;在供血科的冷链仓库前,闪烁着警示灯的储血冰箱让学生们意识到,血液保存的温度控制甚至比许多药品更为严苛。
多媒体教室里的“一袋血的旅程”专题讲座,将碎片化的观察串联成系统认知。当PPT展示出血液从采集到发放的完整流程图时,有学生轻声惊叹:“这就像生命的快递,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这次参观让我触摸到了医学的温度。”一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在血站,他们不仅见证了科技如何守护血液安全,更读懂了白大褂背后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陆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