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美关系史上既有合作篇章,也有美国长期对华遏制、损害中国利益的史实,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背景空谈“帮助”。
![]()
从历史事实来看:
1. 近代史上,美国参与过八国联军侵华,通过《辛丑条约》等掠夺中国权益,并非“帮助”。
这种说法的流行,往往源于对历史片段的刻意截取,忽略了背后的真实动因与完整脉络。美国人汤姆提到的“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核心是1900年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可这一政策本质是反对其他国家独占利益,为美国自身进入中国市场扫清障碍,绝非出于对中国主权的维护。所谓“用庚子赔款办学”,更该看清前提——庚子赔款本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战争赔款,美国返还部分款项用于教育,本质是对掠夺财富的有限回馈,而非无偿馈赠。
2.二战期间的援助常被过度渲染,实际情况却更复杂。1941年宋子文作为中方全权代表赴美争取援助,首次提出1000架飞机、装备30个师的请求,最终仅获435架飞机,且部分还是从英国定额中划拨。整个抗战期间,美国对华租借援助总额约8亿美元,仅占其对外租借总额的1.5%左右,远低于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1941年中国实际获得的援助仅2600万美元,占当年美国援助总额的1.7%,这种“重欧轻华”的倾向,直到1945年欧洲战事结束后才改变。那些牺牲在驼峰航线上的中美飞行员值得铭记,但援助的有限性与附带条件,同样不能回避。
所谓“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更是与史实相悖。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美国投下的是反对票,而非支持票。至于“制止苏联核打击”,解密档案显示美国的干预更多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担心核战争破坏全球格局,并非为了中国的安全。改革开放后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也是中美经贸相互需求的结果,且美国多次以此作为施压工具,并非无条件的“帮助”。
![]()
更关键的是,谈“帮助”不能回避美国长期对华的损害。建国后数十年,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即便到2025年10月,短短20余天内美方仍密集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将数千家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实施出口管制与贸易限制,严重损害中方利益。这种一边施压一边谈“帮助”的逻辑,显然难以让人认同。
中国人从不否认历史上的真诚合作与善意,那些在抗战中援华的美国友人、在科技领域开展的交流,都被铭记在历史中。但感恩的前提是客观公正,不能用片面的“帮助”叙事掩盖掠夺与遏制的史实。评价国家间关系,终究要看是否尊重彼此主权与利益,是否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一段互动都该放在具体语境中审视。无视完整历史只谈“帮助”,本质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