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武昌隋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一件高32厘米、宽18厘米的武士图砖堪称隋代画像砖艺术的典型遗存。这件体量不大却气韵饱满的文物,以凝练的造型语言和精湛的工艺技法,定格了隋代武士的威武身姿,更承载着彼时的丧葬观念与艺术审美,为我们窥探隋代社会风貌打开了一扇微观窗口。
![]()
该图片来源互联网,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砖面之上的武士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细节之处尽显匠心。武士头戴小巧规整的冠饰,冠沿贴合发际,虽无繁复纹饰却尽显庄重,既符合隋代武官的服饰规制,又凸显出人物的身份特质。面部神情尤为精妙,长眉平直舒展,线条流畅而不失力度,与微合的双睛形成巧妙呼应——那双半阖的眼眸并非慵懒之态,反倒透着一种历经沙场后的沉稳与警觉,仿佛在静默中审视着周遭,将武士内敛的威仪悄然流露。
服饰的刻画更是兼具写实与夸张之美,将隋代服饰特色与艺术表现力完美融合。武士内着宽袖长衫,袖口设计极为宽大,自肩部垂落而下,竟能过膝三寸,行走之时想必会随步履轻扬,兼具飘逸之态与威严之感。下身束以绑腿,以系带牢牢系紧,绑腿贴合腿部线条,既展现出武士行动便捷的实用需求,又通过系带的细节处理增添了服饰的层次感。外层罩一件裲裆,这种源于古代军戎服饰的短上衣,衣襟对开、腰间束带,既凸显了武士的干练身形,又暗合其武备身份。人物姿态沉稳庄重,双手笼于袖中相交,一手轻拄腰间长剑,剑身虽未完全显露,却通过手部的姿态与身体的重心,暗示出兵器的存在,尽显武士枕戈待旦的戒备之势与凛然正气。
这件武士图砖的工艺技法更值得细细品味,其采用隋代画像砖中较为成熟的阴模压印工艺制作而成。工匠先精心雕琢出反向的武士形象阴模,再将泥料按压入模,脱模后经烧制而成,使得砖面的武士像自然微凸于平面,形成柔和的浅浮雕效果。尤为巧妙的是对衣袖的夸张化处理——工匠刻意放大了袖口的弧度与垂落长度,使得宽袖在视觉上更具张力,浅浮雕的立体感也随之被强化,原本平面的砖面因这一设计而产生了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
砖体的侧面装饰同样暗藏巧思,以连贯的卷枝草花纹环绕而成。卷枝草纹作为隋唐时期极为流行的装饰纹样,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将其饰于武士图砖侧面,既与正面的武士形象形成刚柔并济的对比,又暗含着古人对逝者灵魂不灭、生命永续的美好祈愿。
作为湖北武昌隋墓的出土文物,这件武士图砖不仅是隋代雕塑艺术与工艺技术的直接见证,更承载着彼时的丧葬文化内涵——在隋代,武士形象的画像砖常被置于墓葬之中,兼具镇守墓茔、护卫逝者的象征意义与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礼仪功能。如今,这件历经千年的文物静静陈列,其凝练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在向我们诉说着隋代的时代风貌与艺术魅力。
编辑:侯燕
审核:魏吕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