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冬,北风猎猎,天津造币厂的炉火正盛。一枚枚银光闪闪的袁大头,从滚烫的模具中诞生,走向全国各地的市井、集市、边关、码头,成了那个时代最硬的银货。
它上面刻着袁世凯的头像,也刻着一个国家试图统一币制、摆脱混乱的野心。没人想到,这枚银元会在百年之后,变成收藏市场上最有分量的存在。
更没人想到,曾经铸造了10亿枚的袁大头,如今存世的竟然不到1亿枚。那剩下的9亿枚,到底去哪了?
![]()
有人说是战争吞噬了它,有人说是政令熔毁了它,也有人说它被偷偷带出了国门。但真相,远比这复杂。
民国初年,中国的钱币市场乱得像个烂摊子。龙洋、鹰洋、站洋、墨西哥洋……哪一种都在流通,哪一种都不统一。
买东西靠掂分量,卖东西靠讲运气。今天你手里的银元是七钱二分,明天别人手里的只有六钱八分,商人、农民、苦力,谁也不知道自己吃亏没吃亏。
![]()
北洋政府看不下去了。1914年2月7日,一纸《国币条例》落地,定了银本位制度,定了国币重量和成色,也定了这款新银元的长相,正面是袁世凯大头照,背面是嘉禾币值。
从此,“袁大头”成了这个国家最硬的“通用语言”。它一共铸了十几年,从1914年一直到1950年,几乎中国每一个造币厂都参与过。
天津、南京、广东、武昌……能铸币的地方几乎都打过“袁大头”。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各类官方、军阀、地方仿铸加在一起,袁大头的总铸造量超过了10亿枚。
![]()
可如今,能见到的袁大头,却不到1亿枚。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突然搞了个大动作。法币改革。银本位退场,纸币上位。
老百姓手里不许再拿银元了,得换成纸票子。一个袁大头换1.2元法币。当时有人觉得换得挺值,毕竟政府说这纸币“法定永不贬值”。
可是没人知道,换走的袁大头,全被熔了。一批一批的银元,被成吨送进炉子,融成银锭,用来铸新币、补财政,有的甚至直接卖给国外。
![]()
这一波,至少吞掉了几亿枚袁大头。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再次组织收兑银元,用人民币换回市面上残留的银币。理由很简单,统一货币,稳定金融秩序。这又是一波大回收。
有的被回炉,有的进了国家库存,有的干脆用于工业提炼——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银这种高纯度原料太紧缺了。这两拨下来,袁大头直接蒸发了一大半。
战争,是最没有人情味的收割机。从1937年开始,日本全面侵华。日军不仅抢粮食、抢矿产、抢设备,连银元也不放过。
![]()
据史料记载,日军在沦陷区大量收缴银元,特别是袁大头这种高纯度的银币,被成批运回本国,铸成银条,打成战备物资。
东北、华北、江浙一带的百姓,家里的银元几乎一扫而空。有些人为了保命,把银元埋在地里、藏在墙缝里,有的就再也没挖出来。
还有一部分,被国民政府强制征用。为了打仗,政府用袁大头换军火、换物资,换来了时间,也换来了银元的“消失”。
![]()
抗战八年,袁大头的损耗,至少上亿枚。到了内战时期,各地又开始用自己的货币,袁大头一度被边缘化。老百姓怕贬值、怕查抄,干脆藏起来不敢用。
银元变成了“地下钱”,真正流通的越来越少。战争结束后,大量难民、商人、军人南迁香港、台湾,还有的干脆出国了。
他们手里能带走什么?当然是最值钱也最方便的东西——银元。袁大头在1945年到1949年间,流出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枚。
![]()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银价疯涨,不少银楼和首饰匠开始回收袁大头,专门挑那些磨损的、边角花的,便宜收回来,融掉打成银镯银链银戒指。
那时候的香港街头,穿金戴银的不少,很多人手上的一串银手镯,说不定原材料就是一枚袁大头。除此之外,还有最日常、最无声的那种消耗——磨损。
袁大头虽然成色高,但硬度不够。长期流通过后,边角会磨平、图案会模糊。这种“瘦身”的银元,很多被当废银处理掉,没人当回事。
![]()
还有一部分,更惨——被“魔改”。有些收藏不懂行的,把袁大头做成吊坠、手链,打洞、焊接、打磨,直接毁了币相,价值大打折扣。
这些,都让袁大头越来越少,越来越稀。根据目前钱币界的保守估算,袁大头的存世量在5000万至8000万之间。
听起来不少,但这是全球范围的。分散在海内外藏家手里,真正能拿出来流通、交易的,每年也就几十万枚。更何况,不是每一枚都值钱。
![]()
民国三年版最常见,价格还算亲民;民国八年版最稀少,一枚能卖上千;特别版、签字版、甘肃版,动辄上万、十万。
而且,品相决定价值。原光未流通的袁大头,能比个头磨平的贵十倍。现在要想收齐一套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的袁大头,没有个两三万,根本不够看。
为什么它还能火这么多年?别看袁大头长得朴实,实则是收藏界的“硬通货”。第一,它价格透明。不像瓷器、字画那样水深,袁大头的成色、品相、版本一查就知道,真假好坏一听一吹就能辨。
![]()
第二,它流通容易。全国各地古玩市场、钱币店都收它,当天出手,当天拿钱,变现能力强得很。第三,它抗通胀。白银本身就值钱,再加上历史价值加成,经济再怎么波动,它也能稳住。
第四,它入门门槛低。几百块就能买一枚,适合新手收藏者试水,不用担心打水漂。所以你看,不管是老头儿藏家,还是年轻人理财,袁大头几乎是“首选”。
一枚袁大头,23.9克银,承载的却是百年沧桑。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从混乱走向统一,也见证了制度的变迁、战争的残酷、市场的起伏。
![]()
它曾是老百姓手中的买卖工具、压箱底的保命钱、女儿出嫁的陪嫁礼,后来变成了收藏市场上的香饽饽。
它从街头巷尾流通,到如今被珍藏进玻璃柜、拍卖场、博物馆,身份变了,但价值更高了。10亿枚变成不到1亿,不是消失,而是沉淀。每一枚还在的袁大头,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信息来源:民国货币五花八门:"孙小头"取代"袁大头"(图)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21日 14:58 来源:现代快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