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不过是“行动起来的好奇心”。
萨宾・卡莉斯(SabineCarys)
尼采认为,生命的最高形态不在于“知晓”,而在于“成为”。它意味着始终保持提问、行动与成长的状态。在他看来,“真理”并非深埋地下、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发掘的东西,而是暂时的存在,会因你的立场不同而不断变化。支撑我们前行的,不只是拥有正确答案,更是持续提出更好的问题。
尼采指出,真正的危险并非无知,而是“笃信不疑”。当你认定某件事绝对正确时,你会陷入停滞,变得固执且不愿改变。“成为”的核心,是放下确定性带来的舒适感。接受自己“尚未完成”的状态,对矛盾保持开放,愿意继续向前,并用好奇心驱动这份行动。
但大多数人在面对好奇心时,都会陷入停滞。
这种停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悄然发生、几乎难以察觉。学校训练我们只关注“正确答案”,却忽略了导向答案的那一连串问题;职场更看重速度与效率,容不得慢慢探索所需的时间;即便在指尖就能触及无限知识的网络上,我们也很少主动追寻自己的问题——反而会快速浏览文字,把那些“愚蠢”的问题丢给人工智能,只为避免探索好奇心带来的麻烦。久而久之,我们提问的本能便消失了。
因为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暴露出脆弱的模样。它们会凸显我们知识的空白,引发自我怀疑。比起忍受“未知”的不适感,直接接受他人打包好的答案显然更容易。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将这种现象称为“选择悖论”:当你面临太多选项时,不会感到自由,反而会陷入停滞。好奇心的运作方式亦是如此。当周围充斥着无尽的事实、文章、观点与解读时,人们更容易选择“关闭思考”。你之所以不追寻自己的疑问,是因为岔路太多,不知该选哪一条;而你又会暗自羞愧,觉得若是“真的聪明”,早该清楚起点在何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悄悄觉得自己“笨”。并非因为我们没有思考的能力,而是早已没了 “想知道” 的渴望。我们不再提出那些能推动自己前进、让智慧保持“行动状态”的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却是成年人会自然褪去的东西。但好奇心并非随年龄增长就会消失的脆弱魔法——它是一种技能。和所有技能一样,只有持续练习,它才会成长。
你所钦佩的那些“聪明人”,并非天生就比你更聪慧。他们只是保留了“愿意持续提问”的态度——无论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令人不适的问题,还是可能让自己显得天真的问题。你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原始的智力水平,而在于他们敢让自己始终 “走在探索的路上”。
好奇心就像一块可以锻炼的肌肉。你可以重新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主动去发现、去好奇——即便没有明显的事物吸引你。
你需要养成“提出更好问题”的习惯。“这是什么?”会终结对话,但“这是如何运作的?”或“它为何会存在?”能开启对话。你提出的问题质量,决定了你的“好奇心之路”质量。
最容易的起步方式,是重新看待“无聊”。大多数人会用手机打发无聊时光,但无聊本质上是“未被使用的注意力”。与其急于摆脱无聊,不如找身边的一件事物,对它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他们为什么决定把这盏灯设计成这样?”“这幅画和它的画框来自哪里?”“它的灵感源于什么?”——无聊其实是触发好奇心的最佳契机。
你也可以通过“刻意接触新事物”来培养好奇心。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好奇心就会逐渐消逝。去读一本平时不会碰的书,去听一节完全陌生的公开课,让新鲜的事物慢慢唤醒心里的好奇。
别用 “答案” 或 “目标” 框住自己的人生,试着用 “问题” 来指路。与其说“我想变健康”,不如问“如果我多运动,身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与其说“我应该多写作”,不如问“我发现了哪些别人没注意到的东西?”。问题比目标的“约束力”更弱,却能让你保持行动,让“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
要重新学会问那些 “看起来很傻” 的问题。多数人总爱悄悄压下心里的疑问,觉得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会显得自己不聪明。可偏偏是这些 “傻问题”,藏着最多的可能。“这条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它或许能引出关于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的深层问题。那些 “表面简单” 的问题,往往是通往更深、更有价值的探索的入口。
从小处着手。每天问一个“傻问题”,并顺着它探索,哪怕过程麻烦。不要立刻搜索答案,不要试图走捷径去获取简洁的结果。让这个问题在你脑海中停留,先尝试自己找出答案,再根据最初的假设深入研究。这么做不是为了 “补上知识的空白”,而是为了让 “不知道” 变成 “想知道”。
改变对话方式。大多数社交话术的设计初衷,其实是“终结好奇心”。问“你是做什么的?”,得到的不过是对方“简历式的回答”;但问“你现在正试图弄明白什么问题?”,却能让对方敞开心扉,谈论那些尚未解决的事、还在探索的方向。而你也能从中获得新素材——关于某个你可能一无所知的领域的、尚未成型的想法。
抗拒“不知道带来的羞愧感”。不要把自己不懂的东西视为“死胡同”,而要把它当作“入口”。你知识中的每一处空白,都是学习新事物的机会。在比自己懂更多的人面前感到不自在,是很正常的事。但“专业知识”并非横亘在你与他们之间的墙,而更像是一张“他们已经探索过的问题地图”。不要拿自己和他们比较,而要重新看待他们的专业知识——问问自己“他们看到了哪些我没看到的东西?”。你与他们之间的“认知差距”,正是你下一轮提问的动力。
可以试着建一本 “问题日记”。我们总被教着要收集 “答案”:看书时划重点,读完后写总结,把关键的知识点记下来。可真正能代表思考的,其实是那些你还没找到答案的问题。找个小本子,或者在手机备忘录里留一页,专门记下来心里冒出来的疑问。不用急着去解答,让它们像小种子一样,慢慢在本子里堆积,等着某天发芽。
![]()
真正聪慧的人,并非那些能随时给出答案的人。而是那些仍愿意显得“天真”、敢于提出“其他人都懒得问”的问题的人。觉得自己“笨”,不过是通往好奇心的第一步。而正是这份好奇心——而非笃定的答案——让智慧始终保持“鲜活”。
智慧从来不是一个你能“抵达”的状态,而是一种“拒绝停止行动、拒绝停止成长”的态度。
本文编译自substack,原文作者Sabine Carys
https://thedigitalmeadow.substack.com/p/the-reason-you-dont-feel-smart-i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