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介绍
他们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在制药领域,很多药物分子(比如抗癌药、抗病毒药)的核心结构是一种小小的、像“方盒子”一样的四元环。这些“方盒子”里如果含有氮(N)、硫(S)或碳(C)原子,药效可能就会很好 。但问题是,要从零开始“搭建”这些特定的“N-方盒子”、“S-方盒子”或“C-方盒子”非常困难 。
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不给力的地方?
老办法就像从零开始拼一个超级复杂的乐高模型。你需要很多步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原料,而且会产生很多“化学垃圾”。更糟糕的是,很多想要的“方盒子”结构用老办法根本就造不出来。
他们想到了什么新点子或用了什么新招数?
他们想到了一个“偷天换日”的妙计。自然界中有一种现成的、很便宜的“O-方盒子”(氧杂环丁烷,里面含有一个氧原子O)。他们想:“我们能不能直接把这个‘O’原子揪出来,然后塞进去一个‘N’、‘S’或‘C’原子呢?”
他们的“魔法”就是光催化。他们用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钌催化剂),在蓝色LED灯的照射下,先把这个“O-方盒子”“拆开”,让它暂时变成一条“链子”(一种叫二卤化物中间体的东西)。然后,他们再加入想要的“N”、“S”或“C”材料 ,这个材料会抓住“链子”的两头,“重新组装”成一个新的“方盒子” 。
![]()
结论
结果怎么样?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或者得到了什么好效果?
效果出奇的好!这个“先拆后装”的方法,可以在一个“锅”里完成,成功地把廉价的“O-方盒子”变成了各种高价值的“N-方盒子”(氮杂环丁烷)、“S-方盒子”(噻环丁烷)和“C-方盒子”(环丁烷)。
最厉害的是,这个方法非常“专一”。如果分子上还有其他类似的氧原子(但不是在环里的),这个方法根本不会碰它们,只攻击环里的那个氧。
![]()
研究数据
![]()
图1: 基于氧杂环丁烷中氧原子替换的合成逻辑
主旨:提出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文的创新策略。
关键信息:
图1a 展示了该策略的潜力:
(1)截短合成路线(如1步合成抗癌药中间体2)
(2) 改变分子功能(如将PRMT5抑制剂4转化为PROTAC降解剂前体5)
(3) 加速获取挑战性分子(如将抗结核前体6转为异构体7)。
图1b 描绘了本文的策略:
光催化 (PC)裂解氧杂环丁烷,生成二卤化物中间体,再与N/S/C等亲核试剂反应,闭环形成新分子 。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确立了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即通过光催化“解构-重建”实现氧原子嬗变,并指出了该策略的三个主要应用方向。
![]()
图2: 机理假设与研究
主旨:深入探究反应机理(How)。
关键信息:
图 2a 提出了机理假设,认为反应经历了Vilsmeier-Haack试剂II、开环中间体IV和关键的二溴化物中间体V(该假设得到了后续DFT计算的支持)。
图 2b 优化了O-to-N反应条件,标准条件下产率85%;控制实验表明,缺少Ru催化剂、蓝光或加热都会导致产率大幅下降。
图 2c 是机理验证的核心:
(1) 在无亲核试剂时,成功分离了推测的二溴化物中间体10 (产率98%) 。
(2) 将分离的10在标准环化条件下,能以88%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9。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有力地支撑了“解构-重建”的核心机理。图 2c 分离并转化中间体10的实验,是证明该机理的决定性证据。
![]()
图3:O-to-N 转化的反应范围
主旨:详细展示了O-to-N转化的底物范围,证明了其对氧杂环丁烷底物和胺亲核试剂的广泛兼容性。
关键信息:
展示了该策略的广泛适用性。氧杂环丁烷底物方面,可兼容芳基、硫醚、卤素、酯基、苯酚等多种官能团(产物12-23);还能应用于来自天然产物或药物(如Sesamol, Indometacin, Isoxepac)的复杂底物(产物24-30)。胺亲核试剂方面,芳香胺(31-33)、脂肪胺(34-37)和磺酰胺(38)均可反应。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支撑了“高官能团兼容性”和“普适性”的创新点,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通用的合成工具,而非个例。
![]()
图4: 拓展至其他O-原子嬗变
主旨:将该策略成功拓展到O-to-S(图4a)、O-to-C(图4b)以及O-to-X-N(图4c)双原子插入反应,全面证明了该策略的通用性。
关键信息:
图 4a (O-to-S),使用硫化钠,高效合成了系列噻环丁烷(硫杂环,产物43-57),包括将廉价原料升级为昂贵的SGLT2抑制剂中间体59。
图 4b (O-to-C),使用碳亲核试剂(如丙二酸酯),合成了环丁烷(碳环,产物60-64)。
图 4c (O-to-X-N),使用肼或羟胺 ,实现了四元环到五元环(吡唑烷66,异噁唑烷67)的“骨架扩张” 。
与创新点的关联:
此图全面兑现了论文的承诺,证明了该策略可通用于N、S、C三种原子的替换,甚至能实现更复杂的双原子插入和环扩张,极大拓展了该方法的合成潜力。
![]()
图5: 在后期功能化和复杂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主旨:展示策略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力。通过复杂的药物后期修饰(如使PDE 4抑制剂活性提高3倍)和大幅缩短关键药物中间体(如CDK2抑制剂和RSV病毒抑制剂)的合成路线,强有力地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价值和变革潜力。
关键信息:
这是展示研究影响力的“王牌”图。图 5a 展示了药物分子的“后期编辑”:
(1) 将PDE 4抑制剂70 (IC₅₀ = 52 nM) 进行O-to-S转化,得到的产物71活性提高了3倍 (IC₅₀ = 17 nM) 。
(2) 成功修饰了乙肝病毒抑制剂72 。
图 5b 展示了获取1,1-二氟环丁烷异构体7的便捷途径。
图 5c 和 5d 展示了“合成路线的颠覆”:
(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抑制剂前体79,从文献的8步(<18%产率)缩短为3步(31%产率)。
(2) 抗癌CDK2抑制剂前体2,从文献的12步 缩短为4步 (文献路线见图S3 )。
与创新点的关联:
此图是所有创新点的最终落脚点,证明了该方法不仅新颖,而且有用。它通过提高药效和极大缩短合成步骤的实例,无可辩驳地展示了该策略在药物化学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
![]()
结果与讨论解读
关键结果总结:
方法学建立:成功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光催化O-原子嬗变条件(Ru(bpy)₃Cl₂·6H₂O (1 mol %), CBr₄ (2 equiv.), DMF, 蓝光LED, 先升温再加亲核试剂),在O-to-N模型反应中产率达85%。
机理确证:通过控制实验和关键的二溴化物中间体10的分离(98%产率)与转化(88%产率),证实了“光催化解构-亲核重建”的机理。DFT计算表明,机理A(经由Vilsmeier-Haack试剂II)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均占优。
普适性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O-to-N, O-to-S, O-to-C的转化,乃至O-to-X-N的环扩张反应,且具有极高的官能团耐受性。
应用价值展示:在药物后期修饰中,实现了对PDE 4抑制剂70的O-to-S编辑,使药效提升3倍。在复杂合成中,将RSV抑制剂前体79的合成路线从8步缩短至3步,将CDK2抑制剂前体2的合成路线从12步缩短至4步。
讨论深度分析:
结果解释:作者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非常深入。例如,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图2b中“Without heat”产率仅20%)和机理研究(图2c中室温反应生成副产物11),准确推断出“加热”步骤的必要性:加热并非为了光催化步骤,而是为了加速中间体IV到V的转化,使其竞争过水解副反应。
![]()
DOI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723-3
声明:解读由AI辅助生成,解读内容仅代表公众号个人观点,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