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金城寒意渐生,但兰州日报社发起的2025“暖冬行动”却让暖流提前涌动。10月20日活动正式启动,仅隔一日,首批承载着社会各界温情的爱心物资便陆续汇聚至兰州日报社物资接收点,爱心企业、公益团队与热心市民的积极响应,更有跨越千里的省外关怀同步抵达,用行动诠释了“人心的尺度,就是社会的温度”。
作为延续15载的公益品牌,“暖冬行动”早已成为兰州冬日里的“暖心约定”。2025年活动升级推出“物资援助+精准服务+长效帮扶”三维模式,涵盖助老、助学、助困、街面救助四大板块,计划为5000名山区孩子送去“温暖加书香”的冬日关怀,同时重点关注榆中县等受灾害影响区域的群众需求。启动仪式上,30余家爱心团队与百余家企业的参与已显爱心热度,而首日的物资浪潮更印证了这份公益号召力的深远影响。
10月21日清晨,兰州华视眼镜爱心益助会的负责人曹丽娟便带着首批捐赠物资赶来。“得知今年要给山区孩子织笑脸图案的帽子,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了。”此次该协会不仅送来120斤爱心毛线,还带来职工提前编织的50条围巾,这已是他们连续第六年参与“针心针意”项目。紧随其后的兰州普瑞眼科医院,除延续往年公益承诺外,特别追加捐赠了200套儿童护眼套装,“公益是企业发展的必修课,能为孩子的健康过冬出份力,我们义不容辞。”医院对接人张妍说道。
企业慷慨解囊,公益团队与市民的热情同样令人动容。兰州生命之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驾驶着满载物资的货车抵达现场,车上整齐码放着150床棉被、100件棉衣与50个书包。“启动会一结束,我们就联系合作商户筹备物资,凌晨才打包完毕。”志愿者李娟擦着额头的汗珠,脸上却满是笑意。更令人暖心的是,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王淑琴专程送来亲手编织的30双手套,“每年都盼着暖冬行动,能给娃娃们添点温暖,心里踏实。”
当天,一份跨越千里的爱心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月甘肃榆中县遭受泥石流灾害后,远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便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发动“爱心妈妈”编织团、木渎青年志愿团队及爱心商户为灾区筹集物资。“爱心妈妈”们精心编织了围巾、手套、帽子等保暖用品600余件,为灾区群众送去冬日暖意;爱心商户则捐赠了书包、保温杯、笔袋等学习用品600余件,助力灾区学生尽快恢复学习生活。这批共计1200余件的物资,跨越千山万水专程送达“暖冬行动”物资接收点,为榆中县的灾后重建与群众过冬注入了远方的希望与力量。
截至当日17时,活动组已接收首批爱心物资23类,涵盖御寒衣物、学习用品、生活物资等,经初步清点核算,物资价值达8万余元。其中包括兰州小草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捐赠的50袋大米、50桶食用油,一方公益慈善协会筹备的80套儿童棉鞋,以及热心市民陆续送来的200余本课外读物与60件御寒衣物。货拉拉兰州分公司的3辆爱心运输车已在现场待命,随时准备将这些物资——尤其是定向支援榆中灾区的爱心物资,优先送往各区县临时储备点。
“从2009年到2025年,15年的公益之路,靠的就是这份爱心接力,不仅有本地乡亲的守望相助,更有省外朋友的千里驰援。”兰州晚报活动总监朱旭东望着堆积如山的物资感慨道,“15年来,我们从单一物资捐赠成长为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累计募集款物2500万元,靠的就是每一份这样的及时响应。”线上爱心群内,更多捐赠意向仍在不断涌现,已有20余家企业明确表示将追加捐赠,公益理发师团队也已预约下周开展免费理发服务。
目前,兰州日报社13楼已设立常设爱心物资接收窗口,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御寒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针心针意”爱心毛线也已同步开始派发。首批接收的爱心物资将在分类整理后,于本周内由志愿者团队送往皋兰县、永登县及榆中县等山区学校、灾区群众安置点及城市困境家庭,让这份跨越地域的温暖尽快抵达需要的人手中。
寒意渐浓,爱心正暖。2025“暖冬行动”的爱心接力才刚刚开始,这份跨越金城、连接苏甘的温情传递,必将在这个冬天凝聚成最坚实的温暖力量,让22万名困境群众感受到城市温度与全国关怀的承诺持续落地生根。
兰州晚报记者 周靖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