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双桥新村小区作为原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家属院,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有37栋楼宇、111个单元。小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8%,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养老、生活服务等多元需求,与传统社区服务供给之间形成突出矛盾。随着“三供一业”移交,原本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退出,物业服务如何持续、公共设施由谁维护,成为社区治理的现实难题。社区党委认识到,老厂宿舍区特有的“熟人社会”底色、深厚资源基础和组织积淀等都是推进治理创新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协商议事”凝聚共识,以“物社联动”盘活资源,走出一条以“微改造、精提升、可持续”为特征的“渐进式”焕新之路。
从“议事平台”到“空间共识”:以共商共议谋划焕新起点
社区党委在治理实践中总结出“六事民情议事法”,形成“事前共商、事中共建、事后共享、长效共治”的完整治理闭环。依托该方法,搭建“连心双桥·越月议事会”定大事、“小板凳流动议事厅”议小事的立体化议事平台,引导居民围绕停车位改造、花园出新、物业费调整等重大议题,以及楼道杂物堆放、车棚改造等日常矛盾进行民主协商。今年以来,通过13场专题协商成功推动27项民生实事落地,实现从“居民提想法”到“集体议方案”的提升,确保更新行动精准回应痛点。
从“闲置角落”到“活力场景”:以物社联动激活空间存量
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社区党委与引入的区属国企宁越物业实施“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推动社区与物业深度融合。社区“两委”成员兼任物业质量监督员,物业项目经理进入社区党委,通过合署办公和定期会议,实现问题协同处置、责任共同担当。双方协同实施“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策略,将更新重点聚焦于废弃车棚、闲置边角等低效存量空间,推进多个“微更新”项目:成功改造闲置空间,新增115个停车位,不仅缓解“停车难”问题,还助力物业收支平衡;同步布局的充电桩、自助水站、博爱助老出行等便民设施,直接将更新成果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便利。社区党委牵头组建党建联席会,整合8家驻区单位资源,在议事场所建设、适老化改造、便民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破解社区资源有限的困境,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的“点状激活”。
从“短期改善”到“长效循环”:以收益反哺保障空间可持续
社区建立“空间优化-产生收益-反哺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物业将停车位等空间运营产生的收益,专项反哺于社区环境的持续焕新,践行“取之于小区、用之于小区”的承诺,适老长椅、共享花架等议事成果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体现。社区党委牵头制定“三有三亮”服务标准,推动物业亮身份、亮职责、亮服务,并建立网格支部书记日常巡查机制,确保基础服务全程受监督。随着空间环境与服务能级的提升,物业费实行0.3元至0.5元的阶梯式调整方案赢得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形成“质价相符”的良性发展机制。
从“基础保障”到“人文关怀”:以精细设计提升空间温度
在完成基础性、功能性的空间更新的同时,社区将视角转向人文关怀与精细化提升,重点聚焦老龄化群体的深层需求,通过盘活原厂区闲置资源,打造“长者食堂”市级示范助餐点,利用智能终端实现刷脸就餐补贴,并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推动养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构建“医疗-康复-养老”无缝衔接服务链,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从日常健康管理到精准转诊治疗的无忧服务。同时,在公共空间中嵌入精神文化服务,依托老年大学开设声乐、书法课程,组建文艺团队定期开展活动,让老年人从“被动养老”变为“主动享老”。
双桥新村的实践表明,老旧小区的更新不仅是空间的营造,更是治理机制、服务理念和生活品质的协同升级。下一步,街道社区将继续深化“渐进式焕新”路径,向系统化、人本化迈进,着力构建具有持续生长力的社区治理新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