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张大爷体检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常说的“坏胆固醇”)稍微偏高一点,医生建议他开始吃他汀药物。
“我身体挺好,也没啥不舒服,怎么就得吃药了?”张大爷一脸疑惑。
回家后,他女儿上网一查,发现很多人都在讨论:低密度脂蛋白超标到底要不要吃药?是不是一旦高了就必须吃?
其实,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最新研究和多位院士的观点都指出:并不是所有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人都需要用药。
真正该吃药的,只有一类人。
![]()
什么是低密度脂蛋白?为什么它被叫做“坏胆固醇”?
血脂检查报告里,一般会看到几个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它就像“快递小哥”,把胆固醇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但当它太多时,就会在血管壁堆积,形成斑块,堵住血管,引发心梗或脑卒中。
所以,它被称为“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则被称为“好胆固醇”。
![]()
多位院士发声:低密度脂蛋白并非越低越好
很多人以为,LDL-C越低越安全。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霍勇教授在多个场合提醒:“胆固醇并不是敌人,高低要看人群和风险分层。”
2023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更新指出: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把LDL-C压得很低。如果心血管风险不高,LDL-C即使略高,也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力生教授也表示:“低密度脂蛋白并非越低越好,过度降脂可能带来其他代谢问题。”
![]()
那LDL-C控制在多少才算正常?关键看这个“风险分级”
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个“标准线”来看LDL-C,而是要根据心血管病风险来决定。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将人群分为四类:
极高危人群:如已有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者,LDL-C应控制在<1.4 mmol/L。
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多个危险因素合并者,LDL-C应控制在<1.8 mmol/L。
中危人群:LDL-C目标为<2.6 mmol/L。
低危人群:LDL-C控制在<3.4 mmol/L即可。
也就是说,如果你属于低危人群,只要LDL-C不超过3.4,就不一定需要吃药。
![]()
不是一查超了就吃药:用不用药,医生要评估这几件事
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血脂报告里LDL-C超了,就自己买药吃,甚至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其实,这种做法很危险。
是否用药要看三个因素:
1.有没有其他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病史。
2.有没有心脑血管病史:得过心梗、脑卒中的人,必须严格控脂。
3.生活方式是否改善: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能降下来,完全可以不吃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鲁原教授指出:初次发现LDL-C轻度升高,应先进行生活干预3个月,如不达标再考虑药物。
![]()
院士强调:这类人群不吃药才是真正的危险
当然,也不能一味“怕吃药”。
真正需要长期吃药的,是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对这些人,控制LDL-C能显著降低心梗、脑卒中风险。
2022年《柳叶刀·区域健康》刊登的中国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LDL-C每下降1 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2%。
也就是说,对于高危患者,降脂是救命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
不吃药就安全了吗?饮食+运动才是根本
很多人以为不吃药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控制LDL-C的根本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饮食方面:少吃油炸、动物内脏、肥肉,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鱼、坚果。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成分会加速动脉硬化,酒精也会影响脂质代谢。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可使LDL-C下降10%~15%,有时效果不输药物。
![]()
低密度脂蛋白并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一高就得吃药。
是否用药,关键在于风险评估。
如果你是低风险人群,LDL-C稍微高一点,完全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但如果你是高危人群,不吃药才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
健康不是一张体检报告决定的,更不是血脂指标的“数字游戏”。真正的健康,是科学评估+理性干预+持久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