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火,是个过去式,具备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和滞后性,毫无现代感。但,要是回到八十九十年代的北方农村,拾柴火这件事倒是家家户户需要忙活的,无论柴火多还是少,那都得拾。
众人拾柴火焰高。似乎多少有点这个意思吧!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寒假也放了,也就有个电视,还要省电,家长往往会喊着自家的孩子:赶紧去坡里拾点柴火去吧!
孩子有点不情不愿,好好的天气,躲在北墙根晒太阳也好,非要去拾柴火,的确是抵触情绪爆棚。只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家长弄个抚篮子,一把小斧子:喏,挎着抚篮子,去上坡吧,拾点柴火!
看看,工具都给准备好了,不去是不行了,去就去吧,喊上几个狐朋狗友,倒也是不错的。走到路口,去到附近同学家:去拾柴火吗?家长正在院子里忙活:快点去跟人家谁拾柴火去,看看人家多能干活,看看你,在屋里捣鼓些啥,快出来!
一下子,觉得自己高大起来,怎么还没干活的,就被夸赞了呢。不一会儿工夫,屋子里的朋友出来了,似乎有些不高兴,明显是因为自己耽误了他什么大事:咱家的家伙什呢?家长指了指:喏,你眼睛长在腚上了吗,眼皮底下看不到?
俩人挎着抚篮子,想着是不是再叫一个。那就碰碰运气吧,总觉得人多了,才有意思,俩人,总是缺点啥。就又走到另外一个朋友家:去拾柴火吗?家长看到,又开始夸赞这俩人了,俩人面面相觑,不由得相视而笑。
于是乎,开启拾柴火三人行模式。这样,不仅话题多,干活热度也高不少。
山在屋后,坡在山上。三人走着,聊着,拾柴火倒显得成为了次要。到了山腰,先休息。有人提议,要不咱先烧点火,暖和暖和?俩人毫无异议,开始分头行动,也是拾柴火,倒是有了积极性。
有人弄来枯草当引柴火,有人弄些硬的树枝,还有一个在垒火炉子。火炉子十分简陋,就立在靠石头墙的墙根,两边几块石头垒起来,外面再挡起来,不断地垒高,一个简易的火炉子就成了。
点起火,围起来,脸照得红扑扑,加点柴火,加点柴火,三个人的抚篮子里,一根柴火也还没有。大概早就把这拾柴火的正事给抛诸脑后了。
烤着火,消磨着时光,不知不觉,到了夕阳快落山。再看看各自的抚篮子里,空的。这个时候,才稍微有点愧疚之意。三个人也觉得应该干点必须干的事了。
能拾的,都拾吧,也别管大的小的了,不一会儿工夫,三个还就弄到了大半篮子,这下总可以交差了。
回到家,天都擦黑了。家长有些嫌弃:这大半天的时间,出去就弄了些?算了算了,好歹也是弄回来了,快吃饭吧!
少年的事,大概多是些这样的恍惚事吧。家长不太当回事,孩子更不会当回事。家长眼中的正事,却在孩子这里成了件娱乐,充盈着记忆。
以下是广告部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