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与扬州大学联合主办,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编辑部、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承办的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在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战略自主与合作伙伴多元化: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非洲国家对外关系”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近70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非洲国家外交政策、中非关系、全球南方、区域一体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中国特色非洲国别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服务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研究员、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
论坛开幕式由扬州大学副校长王承堂教授主持。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扬州大学与非洲深厚的合作渊源。他指出,本届论坛聚焦非洲国家的战略自主与多元外交,是对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国际格局演变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中非合作走向精准化、深入化的重要学术实践。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在致辞中肯定了论坛作为学术品牌的影响力,并指出深化国别研究是理解非洲、推进中非合作的基石。
![]()
![]()
开幕式上,丁建宁和叶海林分别代表扬州大学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叶海林与俞洪亮分别代表中国非洲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与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签署协同单位协议。两个合作协议的签署为扬州大学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深化合作关系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双方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的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发展。此外,扬州大学、中译出版社与中国非洲研究院还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为非洲研究的成果转化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
![]()
![]()
签约仪式结束后,扬大非洲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两大学术产品——期刊《红海地区研究》与皮书《红海地区发展报告》。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这两大产品。《红海地区研究》是国内首本专门刊登红海区域和国别研究成果的刊物,聚焦红海地区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国别问题、红海航运安全、中国与红海地区国家关系等议题。《红海地区发展报告》是国内首本专门追踪红海区域和国别年度发展情况的蓝皮书,内容包括红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人文发展态势、中国与红海地区国家关系发展态势、红海地区大数据平台年度数据等。在广大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下,《红海地区研究》和《红海地区发展报告》第一辑汇集了国内外一流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我国红海研究与非洲研究增添了新的高水平学术发表平台。
![]()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参赞吕岩深入分析了当前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强调中非全天候伙伴关系在新时代下的韧性与潜力。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以“全球化与全球南方:历史进程与辩证关系”为题,系统梳理了全球化的多重维度与全球南方的概念演进。他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境遇与共同的发展诉求,在反对干预、追求公正的议题上团结一致,但也因利益差异而呈现动态认同。他呼吁学界加强对全球南方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研究,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包容、多极的方向发展。
![]()
![]()
为了更深入地展开研讨,本届论坛新设专家对话环节。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舒展、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孙树忠、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贺红燕与《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安春英编审围绕“非洲与中非合作”展开讨论。舒展指出,当前非洲现代化进程面临挑战,研究者应深入实地,避免浮于表面。孙树忠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非合作从“务实”向“提质”升级。贺红燕指出,高度政治互信与深度务实合作是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两大传统优势,中非友谊的深厚根基不是外部干扰可以轻易撼动的。安春英对比了中西对非减贫模式,认为中国以义为先、注重长效的合作理念更具可持续性。
![]()
随后,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有勇、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就“非洲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与理论范式”展开对话。俞洪亮认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将区域国别研究纳入学科体系之中,大力建设相关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杨成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与方法论共识,亟待构建体系化的学术与话语框架。王有勇提出“语言+区域+领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强调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的结合。张春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当前非洲研究存在“区域强于国别、定性强于定量、合作叙事强于风险分析”的倾向,呼吁加强理论建构与定量方法训练,推动研究从“描述”走向“解释”。
![]()
下午四个分论坛同步进行,聚焦非洲国家对美西方关系、全球南方互动、区域一体化与中非合作等议题。分论坛一探讨了非洲国家在战略自主导向下的外交调整,如尼日利亚的“4D外交”、安哥拉的平衡外交、塞内加尔的“去法国化”实践,体现出非洲国家作为能动者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性提升。分论坛二关注非洲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多元互动,学者从金砖+机制、“一带一路”合作、本土智慧等角度,分析了南南合作的新动力与机制化路径。
![]()
![]()
分论坛三聚焦区域一体化与国家治理,学者从大湖地区冲突、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关键矿产竞争等议题入手,揭示了外部力量与内部动力的复杂交织。分论坛四则从中非教育合作、能源转型、语言与人工智能融合等角度,展现了中非合作从“传统务实”向“深度融合”的转型趋势,特别是地方省份如湖南、甘肃等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一省一特色”合作模式,成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
![]()
![]()
闭幕式由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金铨教授主持。在闭幕式环节上,各分论坛汇报人洛紫恒、张弛、张水北、宁彧分别总结了研讨成果。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届论坛议题前沿、组织高效,已在学界树立品牌影响力。他呼吁未来论坛进一步扩大国别覆盖范围,创新组织形式,推动中国非洲研究走向更深、更实。
![]()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最后做总结发言。他强调,区域国别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学术讨论,更应关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他提出将“语言+专业+区域”模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材建设与师资发展,为非洲研究储备青年人才。
![]()
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延续了首届论坛的学术为本定位,不仅深化了对非洲战略自主与多元外交的理解,也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作为论坛的发起方之一与承办方,通过搭建这一高端学术平台推动了非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未来,随着中非合作步入新阶段,论坛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构建更加平等、多元、可持续的中非关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12 年,目前下设“苏丹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苏丹和南苏丹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和“红海地区研究中心”,并建有“红海地区研究大数据平台”。中心的学术和智库成果包括学术期刊《红海地区研究》、发展报告《红海地区年度发展报告》、学术译丛《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译丛(红海地区)》、智库专刊《扬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智库专刊》、月度动态简报《红海地区研究简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