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将是近些年罕见的寒冬?专家最新研判来了。
近日,一则关于“今年秋冬季将可能是罕见的极寒冬天”的气候监测结论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并迅速登上热搜。
![]()
人们不禁担忧:连河南在秋季就已经下雪了,那这是否意味着今年冬季我们将会务必难过呢?围绕此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气象专家,结合最新研判,对今冬气候趋势进行科学解读。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结果,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处于中性偏冷状态,有较高概率发展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
![]()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与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相对,是气候系统年际变化的主要信号之一。
当关键区(尼诺3.4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5个月低于-0.5℃时,即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根据其强度,可分为弱、中、强三个等级。
![]()
“目前来看,各项指标和模式预测都指向中性偏冷的状态在发展,预计在冬季达到峰值,但强度预计较弱,可能只是一次弱拉尼娜事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通常会通过大气环流调整,对全球气候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我国而言,在多数拉尼娜事件盛行的冬季,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可能加大,即冷空气活动更为频繁,强度也偏强。这确实意味着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相对增大。
![]()
回顾历史,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20年末至2021年初的几次寒潮过程,其背景都与拉尼娜事件有关。然而,专家也一再强调,这并非绝对化的因果关系。
“公众需要明确一点: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冬季气候的重要背景之一,但它不是决定冬季冷暖的唯一因素。”气象分析师指出,“‘弱拉尼娜’的影响更为复杂和不稳定,其带来的气候效应存在不确定性。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极寒冷冬’划等号。”
![]()
除了拉尼娜,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乃至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等诸多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冬季气候。因此,对今冬的研判必须基于多因子综合分析。
专家表示,在本次可能形成的弱拉尼娜事件背景下,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如东北、华北)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强降温、强降雪过程。
![]()
而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条件是否配合,将是决定是否出现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关键。
专家解释:“总体来看,今冬我国冷空气活动预计较为活跃。但‘活跃’不等于‘持续极寒’,更可能表现为‘前冬偏暖、后冬偏冷’或‘冷暖波动剧烈’的特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